敖拉·昌興

清同治年間,敖拉·昌興任佐領。 同年5月,敖拉·昌興告別家人和親朋,起程巡邊。 ”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敖拉·昌興病故在他的寓所,終年76歲。

敖拉·昌興(1809~1885)又名阿拉布登,字芝田,達斡爾族,敖拉哈拉,生於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索倫左翼鑲黃旗雙寶佐(今鄂溫克旗巴彥托海鎮)人。清朝末期達斡爾族著名文人。
敖拉·昌興自幼聰明伶俐、才智過人。15歲時,父親升任佐領(章京),隨父赴京城叩拜皇帝。一路上,敖拉·昌興將經過的村屯、城鎮、山河、田野描繪出簡略的地圖,將所見到的人物、名勝、古蹟用散文詩的形式記述下來,開闊了他的視野,增長了社會知識。
道光十二年(1832年),在一年一度的胡吉爾諾熱敖包會上,敖拉·昌興同筆帖式依靈阿二人一道被鄉親們推舉為嘎辛達。他們擔任嘎辛達後,整頓村屯秩序,公平合理地解決了村屯內的一些糾紛。
清同治年間,敖拉·昌興任佐領。他授意其弟松恆在每年春夏秋季節,騰出自家門房辦私塾,召集郭、敖兩姓達斡爾族子弟20多人,教授漢、滿兩種文字。這也是海拉爾一帶較早的私塾。
敖拉·昌興還關注牧民的身心健康。在當時缺醫少藥的情況下,同喇嘛醫探查索岳爾濟山,在哈拉哈河南岸的山坡下發現32個泉眼。他們一眼一眼地品嘗,浸手試探水溫。回到海拉爾後,敖拉·昌興向呼倫貝爾副都統衙門詳盡呈報並建議開發哈倫阿爾善,得到副都統的認可,撥給專款,並委派敖拉·昌興於第二年召集有關人員前往阿爾山,在每個大小不同的泉眼上修造木池,又在每個泉眼上用蒙、漢、滿文註明泉名和效能。以後,由於年久失修,敖拉·昌興又於清鹹豐三年(1853年)建議重修阿爾善。
在管轄阿爾善的新左旗官佐和喇嘛、富牧的支持下,籌集巨額捐款和牲畜,並從西藏請來活佛和藏醫,以及各地有名的喇嘛,再次探查哈倫阿爾善,重新鑑別每個泉眼的成份、作用和效能。經過努力,用採掘的石頭砌了32個大小石池,每個石池前邊都豎立刻有泉名、效能的石標,注有浴治、飲治、點治三種療法和治療過程中的注意事項。哈倫阿爾善的探查和重修,對牧區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清鹹豐元年(1851年),清廷為確保北部邊疆的安全,要求黑龍江將軍派得力官員,巡查邊境地區,敖拉·昌興以精明練達而被選中。臨行前,他查閱了許多巡邊報告和有關資料,以掌握邊情。同年5月,敖拉·昌興告別家人和親朋,起程巡邊。一路上,敖拉·昌興以高度的責任感細心察看邊界標誌,觀察祖國邊疆的大好河山,甚至將各地的風土人情也不放過。
他將一路上的觀察和所見所聞以詩的形式記錄下來,即今人所見用滿文書寫的《巡邊記》。全詩表現了對祖國美好山河的謳歌讚頌,表達了敖拉·昌興熱愛祖國北部壯麗多姿山河的思想感情。《巡邊記》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晚年,敖拉·昌興曾向清廷提出過不少合理化建議,但他的建議不但不被採納,反而遭到一些人的打擊,引起他的極大不滿。他公開宣揚一些不滿情緒,並因此入獄。出獄後,他隱居在海拉爾河畔陳巴爾虎山嘎綽格地方的密林中,不問政事,專門寫作,賦詩吟歌,著有田舍詩《依仁堂集》等。《黑龍江志稿》稱其“用達呼爾俗語編著詩歌,一時人爭傳誦之。”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敖拉·昌興病故在他的寓所,終年76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