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精心選編了喬治·奧威爾的十八篇散文,為讀者感悟其自由而人性化的文學價值定位、了解其在那個時代所持有的政治觀點,提供了一種視野。親歷兩次世界大戰的艱辛洗禮,目睹歐洲政治局勢的風雲變幻;外部世界的苦與痛,英國紳士的安逸漠然,怎不讓作家感慨萬千。.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原名埃里克阿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1903年生於印度。1907年他舉家遷回到英格蘭。1917年,他進入伊頓公學。1921年後來到緬甸加入Indianimperial Police,1928年辭職。隨後的日子裡他貧病交加,此間他當過教師、書店店員,直到1940年,他成為New English Weekly 的小說評論員,他才有了穩定的收入養家餬口。1936年間,他訪問了蘭開夏郡和約克郡,1936年底,他來到西班牙參加西班牙內戰,其間他受傷。二戰期間(1940-1943),他為BBS Eastern Service工作,並在此間寫了大量政治和文學評論。1945年起他成為Observer的戰地記者和Machester Evening News的固定撰稿人。1945年,他出版了《動物農場》,1949年出版了《1984》。奧威爾患有肺結核,於1950年死去。
由於歷史上東西方的對峙,喬治·奧威爾的作品經常被視為反蘇和反共的代名詞,因而在蘇聯、東歐等一些社會主義國家遭到封殺。而根據2007年9月4日英國國家檔案館解密的資料,因被懷疑是共產主義者的關係,奧威爾被軍情五處和倫敦警察廳特別科自1929年起一直嚴密監視至1950年逝世。
奧威爾短暫的一生,顛沛流離,疾病纏身,鬱郁不得志,一直被視為危險的異端。在他為數不多的作品中,《動物莊園》與《一九八四》都影響巨大,他以先知般冷峻的筆調勾畫出人類陰暗的未來,令讀者心中震顫。他將悲喜劇融為一體,使作品具有極大的張力。 英國人生性拘謹,但英國的諷刺文學卻一枝獨秀,自喬叟以下,斯威夫特、狄更斯、查米亞丁,代有才人,各領風騷。奧威爾的卓異之處就在於,並非僅僅用小說來影射個別的人與政權,而是直接揭露語言的墮落。在奧威爾眼裡,語言是掩蓋真實的幕布,粉飾現實的工具,蠱惑民心的藝術。他堅信,“在一個語言墮落的時代,作家必須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在抵抗暴力和承擔苦難的意義上做一個永遠的抗議者。” 他因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被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
奧威爾以銳目觀察,批判以史達林時代的蘇聯為首、掩蓋在社會主義名義下的極權主義,以辛辣的筆觸諷刺泯滅人性的極權主義社會和追逐權力者。小說中對極權主義政權的預言在之後的五十年中也不斷地為歷史印證,所以兩部作品堪稱世界文壇政治諷喻小說的經典之作,他因此被稱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但其影響絕不僅僅局限於文學界。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辭彙,皆已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歐威爾主義”、“奧威爾式的”等新詞,甚至成為日常通用語彙,可見奧威爾和其作品在英語國家的巨大影響。《一九八四》和《動物莊園》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上最著名的政治諷喻小說。有評論家如此說:“多一個人看奧威爾,就多了一份自由的保障”。
本書目錄
政治與英語
鯨魚腹中
煤礦下
英國,您的英國
射象
李爾王、托爾斯泰和弄臣
政治與文學:品味《格利佛遊記》
文學封禁
男孩兒們的周報
英國式謀殺的衰落
絞刑
神職人員的特典——薩爾瓦多·達利生活散記
窮人如何死去
魯迪阿德·吉卜林
萊佛士和布萊迪小姐
查爾斯·狄更斯
唐納茲·麥克基爾的藝術
關於民族主義
譯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