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開縣委員會

簡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開縣委員會(簡稱“政協開縣委員會”或“縣政協”)是人民政協的地方組織,它的前身是通過開縣諮詢委員會、開縣各界人士代表會議(簡稱“各代會”)和開縣各界人士學習委員會(簡稱“各界人士學委會”)的組織形式來履行職能的。

經歷

早在1950年2月,開縣便成立諮詢委員會,通過徵詢民意向開縣人民委員會(簡稱“縣人委”)提出意見建議,幫助縣人委推行縣政、治理開縣,歷時兩月有餘,是開縣最早的政治協定組織。1950年4月,召開首屆開縣各代會,選舉產生了開縣第一屆各界人民代表會議常務委員會,通過了《開縣各屆人民代表會議組織原則》。到1954年首屆普選的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止,各代會歷經四屆共召開代表會議9次。這一時期,各代會行使了人民代表大會的部分職權,代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職能,是縣政府傳達黨的政策、聯繫民眾的協定機關。在宣傳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協助縣人民政府執行各代會決議,發展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聯繫各界人民代表,協助與推動人民團體、各民主人士參加各種人民革命運動和中心工作,組織各界人士進行時事政治學習,進行思想改造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1954年7月1日,經過普選後,召開了開縣首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縣各代會及常務委員會的歷史使命即宣告結束。 1956年7月,建立“開縣各界人士學習委員會”,起著相當於政協組織的作用,在組織各界民主人士宣傳黨的政策、組織時事政治學習、參加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推動文衛和財貿部門為社會作貢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1957年8月解散。1957年2月,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的規定,經各人民團體、各界代表、無黨派民主人士協商,報經四川省政協批准,成立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開縣委員會”,同時召開政協開縣第一屆委員會首次全體委員會議,選舉產生了縣政協主席、副主席、秘書長和常委。至2006年2月政協開縣第十一屆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止,縣政協歷經11屆,共召開32次全委會議,153次常委會議,其發展歷程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和新的歷史發展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縣政協建立伊始,組織政協委員政治學習是政協工作的主要形式,通過學習以提高委員的政治水平,促進思想改造,並動員全體委員積極參與全縣的政治生活及社會活動,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服務。但在此階段,正值反右派鬥爭嚴重擴大化,錯誤地把一批民主黨派人士劃為右派分子進行批鬥,政協委員積極性大大受挫;1958年“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期間,縣政協工作又受到“左”傾錯誤的干擾;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時,縣政協積極協助縣政府制訂調整國民經濟的措施,團結各界人士克服3年經濟困難。1963年後,民眾性的階級鬥爭運動不斷,使縣政協的工作再次受挫,會議和活動明顯減少,會上發言的人也少了,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中出現了不願多說話的現象。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縣政協先後採取了多種談話形式,認真貫徹“自己提出問題、自己分析問題、自己解決問題”的“三自”和“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辮子”的“三不”方針,鼓勵委員消除思想顧慮,大膽發表意見和建議,協商氛圍一度稍顯活躍。1965年以後,縣政協工作在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想指導下,又逐漸向“左”轉,並以所謂政治思想“大反覆”為由,對某些政協委員進行了錯誤的政治批判,使剛剛回升的活躍氣氛又趨低落。“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年8月以後,由於“文化大革命”運動,人民政協和統一戰線工作受到嚴重破壞,縣政協工作被迫停止活動。1967年縣政協被奪權,政協機關被沖占,工作完全癱瘓;1968年,開縣革命委員會派員進駐縣政協機關“捅馬蜂窩”,不少政協委員和各界知名人士以“國民黨殘渣餘孽”、“資產階級反動權威”、“牛鬼蛇神”等莫須有的罪名被抄家或掛黑牌上街游斗,有的委員還被收監受到迫害,製造了一些冤、假、錯案,使縣政協被解散,其工作被迫中斷。1974年,縣政協恢復了部分活動,學習委員會組織政協委員和各民主黨派成員學習中共中央檔案,開展批判林彪反黨叛國的罪行,但由於動亂尚未結束,政協組織未恢復,開展政協活動十分困難。新的歷史發展時期。1976年粉碎了“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縣政協隨之恢復活動,走上了一條繼往開來、不斷壯大、創新發展的道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一切工作撥亂反正,被破壞了的縣政協重新恢復工作和活動。1980年12月,召開了縣政協五屆一次全委會議,政協工作正式恢復並活躍起來。這一階段,縣政協認真貫徹“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不斷適應新的形勢和任務,擴大團結面,拓寬職能空間,探索新路子,力求新作為,開創新局面,政協的政治地位、組織基礎、工作內容、活動方式、辦公及生活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首先是縣政協發展壯大和地位不斷提高。到第十一屆委員會止,政協委員人數比成立時增加了5倍多,界別也由首屆的13個增加到18個;委員的年齡結構、知識層次更加適應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的要求,參政水平和議政能力也有了顯著增強。在十一屆政協委員中,大學、大專以上文化有218人,高中、中專文化91人,並首次吸納研究生10人;有技術職稱的有149人,其中高級職稱28人,中級職稱101人,初級職稱20人,委員的整體素質有了較大提高。縣政協恢復以來的25年,著力結合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選準課題,開展調研,組織視察,共寫專題調研、視察報告140多篇,舉辦研討會、座談會340餘次,形成建議案160餘件,提出意見與建議1200餘條,提出提案4300多件,其中不少被黨政部門吸納,為縣委、縣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為深化改革、促進發展、維護穩定,加快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縣政協被列為“四大家”機關之一。其次是政協職能不斷充實和完善。“文化大革命”前,縣政協主要職能是“協商和進行地方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工作”和組織各界人士學習;政協恢復初期,其主要職能是就全縣政治生活和統一戰線內部的重要事務進行民主協商和開展學習教育活動。從1983年起,根據第三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的規定,人民政協主要職能規範為“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第九屆縣政協開始把“參政議政”納入縣政協的主要職能,開展諮詢服務、知情出力、專題調研、建言立論等活動,從而拓寬了政協職能的空間。在此基礎上,逐步推進了政協職能的規範化、制度化和程式化建設。縣政協先後制定了《關於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經常化、制度化的意見》及其實施細則、《關於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了協商監督和參政議政的內容、形式、範圍和程式,同時還建立健全了《常務委員會工作規則》、《主席會議議事規則》、《秘書長、副秘書長工作規則》、《提案工作條例》、《專門委員會工作規則》、《片區委員聯絡組工作暫行辦法》等一系列工作制度。縣委、縣政府先後出台《關於政協委員開展視察調查的暫行辦法》、《關於保護政協委員合法權益的報告》、《關於加強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的實施辦法》等28份檔案,從而使縣政協履行“三大”職能有章可循,運作有序。第三是在工作內容和活動方式上有新的拓展。隨著全黨工作重心的轉移,縣政協履職領域逐步拓寬,工作思路富於創新,工作內容更加豐富,開闢了許多新的領域。如確立工作組和專門委員會在政協工作中的基礎地位,強調發揮委員的主體作用和界別功能,有計畫地把常委會的主要議題與調查研究有機結合,逐步形成了發揮政協整體功能的基本框架;通過“委員學習日”、“委員活動日”、“委員協商議政”、“民主評議”、年度集中視察、議政與提案辦理相結合等形式創新工作路子;2005年,縣政協著力於政協工作對外開放,在上海、廣東等地吸納了開縣在外創業的成功人士為政協委員,建立了“長三角”、“珠三角”兩個委員聯絡組,將縣政協工作延伸到沿海地區,拓展了縣政協工作的新領域。自縣政協十屆以來,加強了建言立論活動和反映社情民意工作,為縣委和縣政府提供了大量決策信息。同時,縣政協加強川鄂友鄰區(市、縣)政協、三峽庫區部分區(市、縣)政協的聯繫與協作,先後與省內外80多個區(市、縣)政協有過信函聯繫和相互往來,同180多個區(市、縣)政協互贈資料,促進了異地間的合作與交流。十一屆縣政協,還富有成效地開展了政協工作“創新年”、“委員活動年”和界別互動等活動。第四是機關建設不斷取取新的成果。為適應新形勢發展要求,縣政協機關完善了機構,增加了編制,設立了以委、室為支撐的機關辦事機構,駐會委員和工作人員由縣政協一屆的3名增加到現在的27名;建立健全了機關工作、學習、會議、財務、保密、安全、、文明、衛生、綜治、計生、目標考評、工作考勤與獎懲、請銷假等一系列規章制度,使機關工作有章可循。通過全體幹部職工的不懈努力,至2005年底,縣政協連續14年獲四川省(重慶市)衛生先進單位,14年獲地級衛生先進單位、11年獲地級文明單位(截止2000年開縣脫離萬州移民開發區代管),18年保持了縣級(最佳、標兵)文明單位和衛生先進(紅旗)單位、8年榮獲縣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12年獲計畫生育先進單位。2003年,縣政協機關獲全縣唯一的重慶市“文明樓幢”;2004年,重慶市政協開縣委員小組被市政協評為先進委員小組;2005年,縣政協辦公室被縣委表彰為“五好”班子。同時,在宣傳政協、提升政協形象方面,連續6年榮獲重慶市政協辦公廳政協宣傳信息工作先進集體;在理論研討成果方面,縣政協或委員撰寫的理論文章在重慶市政協年度理論研討評比中,連續5年獲等級獎。新時期是縣政協發展史上與時俱進、創新發展的最好時期,也是政協工作“在開拓中前進、在前進中開拓”的黃金時期。在此期間,縣政協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主要是:始終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牢牢把握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始終以《憲法》為準則,以《政協章程》為準繩,按照“參政不執政、盡職不越位、幫忙不添亂、切實不表面”的工作原則,圍繞中心,服務大局,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始終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貫徹團結、民主兩大主題,合作共事,廣交朋友,鞏固和擴大愛國統一戰線,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工作思路,認真學習新知識,研究新情況,尋找新思路,創造新方法,不斷探索政協履職新路子,努力推進政協工作新發展。 總結歷史,繼往開來。回顧縣政協50年的光輝歷程,總結50年政協工作的經驗教訓,能夠更加堅定信心,奮發向上,繼往開來。“風物長宜放眼量”。二十一世紀,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人民政協的責任不是輕了,而是更重了。縣政協將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兩面旗幟,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真抓實幹,開拓創新,始終把發展作為履行職能的第一要務,力求工作中有新思路,實踐中有新舉措,繼承中有新發展,在全面建設小康、構建和諧社會的偉大進程中,譜寫出更新更美的歷史新篇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