攢底

攢底

攢底,指最後的一場或一個節目,演出的最後一個階段或最後一個節目‘的演出,由於舊時演出到了最後幾個節目時觀眾便陸續離場,所以此時出演的演員(包括“末二”壓軸演員、“攢底“大軸演員)一般都是具有較高名望的演員,演出一些比較精彩的節目,使其能夠吸引觀眾,達到叫座的水平。

基本信息

演出術語

指最後的一場或一個節目。

演出的最後一個階段或最後一個節目‘的演出,由於舊時演出到了最後幾個節目時觀眾便陸續離場,所以此時出演的演員(包括“末二”壓軸演員、“攢底“大軸演員)一般都是具有較高名望的演員,演出一些比較精彩的節目,使其能夠吸引觀眾,達到叫座的水平。

軼事

在天津很長時間裡戲園子、茶館等的攢底大軸有大鼓等,由”小彩舞“駱玉笙,鼓界大王劉寶全等人攢底,而相聲,不管多硬的角兒,都是”末二“,但據侯寶林回憶錄稱,末二和攢底的收入差距幾乎是二倍,之後的一段時間,由於當時沒有合適的攢底演員,戲園只好要求侯寶林相聲攢底,但仍然給末二的薪酬(當時三百四十元),侯寶林認為這不是真正的攢底,只是根據老規矩要求末二代替大軸攢底,是在某種程度上輕視相聲,因此侯寶林不滿,要求將攢底相聲的薪酬按照當時攢底演員( ”京韻大鼓‘攢底’,攢不住也給五百元“ ——侯寶林)的五百元支付,從此之後,相聲便真正有了攢底的地位,在此應當指出,當時要求相聲攢底,是因為當時“攢底”林紅玉攢不住,而且 ”正好沒人能“攢底”,劉寶全、金萬昌、常書田等人都死了。“攢底”和“末二”,都必須有叫座的能力。他沒地方找這樣一個人,找來的也不一定能叫座,天津的觀眾又喜歡他們熟悉的演員“ (侯寶林),然而,能夠攢底,也體現了侯寶林先生對於相聲的執著和技藝的高超,當時名相聲演員眾多,然由侯寶林先生完成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既是侯先生藝術水平的體現,也是當時機遇所致,不論是哪一項,都是不可抹去的。

相聲術語

在相聲演出中,攢底又叫“底”,就是一段相聲的結尾。

相聲的藝術結構,分為四個階段:墊話、瓢把兒、正活、攢底。“墊話”,就是開場白。它的形式多種多樣,但作用是一樣的,就是招攬觀眾,穩定情緒。有的墊話像跟觀眾聊天,聊的內容是大實話,藝術術語叫做“題外話”,為的是博取一笑,以便轉入“題內話”,轉入“正活”更方便些。新相聲的“墊話”以“題內話”居多。“瓢把兒”,就是由“墊話”轉入“正活”的過度部分。作為一段相聲結尾的“攢底”無疑是最強烈的“包袱”,把整段相聲推向高潮,在笑聲中結束了相聲。

例如主要內容是講劇場裡發生的故事,“瓢把兒”最後幾句話就要提到和劇場有關的事,好接著去說到正題——“正活”。“正活”說到最後一句,必須把人逗得大笑,作為整個段子的結尾,就是“攢底”了。這和普通說笑話一樣,逗笑的都是最後“攢底”的一句。例如傳統段子《知縣見巡撫》里,那位知縣無文化,巡撫問他的話他都聽不懂。問他“民風”如何,他聽了以為是蜜蜂;問“河道”,他以為是和尚老道;問“百姓”如何,他以為是問“白杏”……最後巡撫說:“我問的是小民”,他以為是問他“小名”。他站了起來,把頭一低:“回大帥的話,卑職的小名叫二狗子!”最後一句話把人逗笑了,就是“攢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