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達村

擺達村,面積14.82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主導產業為畜牧、甘蔗、烤菸和核桃,是市、縣委組織部十多年來的掛鈎扶貧村。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全村國土總面積14.82平方公里,轄13個村民小組,406戶農戶,1785人;有耕地面積3475畝,其中水田655畝,山地2820畝,人均耕地面積1.98畝;平均海拔1500米,地勢西高東低,年平均氣溫19℃,年降雨量1000毫米,森林覆蓋率29%。該村雖然地處怒江沿岸,但大部分自然村分布在高山深谷,對於“養牛為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為賣錢,人無三文錢,戶無隔年糧”的村民來說,已經習慣了靠天吃飯的自給自足的生產生活方式,粗放的傳統經營模式根深蒂固,加之科技人員匱乏,農民民眾科技素質低下,學科技用科技十分困難。經費缺乏,科技力量不足,科普服務欠缺,科技成果難以轉化等一系列問題,嚴重製約了擺達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為改善該村的現狀,龍陵縣科技局、龍陵縣科協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制定科學規劃,2007年10月,把擺達村確定為雲南省科協“科普惠農興村計畫”項目村,緊緊圍繞培養農村新型實用技術人才,通過在該村建立一個科普服務站,製作一塊科普宣傳樣,確定一位科普宣傳員,辦好一個農技協,建立一個農函大培訓點,抓好一個示範發展項目,掛鈎一個協會幫扶等“七個一”工程,大力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努力提高村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紮實推進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擺達村是市、縣委組織部十多年來的掛鈎扶貧村,村“兩委”班子始終堅持把科普工作放在優先發展的突出位置,牢固樹立“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把科普工作列入村“兩委”的重要議事日程。成立了以村黨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為組長,副支書、副主任為副組長,村委會委員、村民小組長為成員的“擺達村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實施方案,並召開科普工作會,對科普工作和“科普惠農興村計畫”進行了全面部署和安排。在上級科協部門和鄉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掛牌成立了“擺達村科普服務站”,充實完善了“擺達村農函大教學點”,把村農科員確定為志願科普宣傳員,使該村科普組織更加健全完善,為科普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村“兩委”本著讓科學走進村民,讓村民認識科學的原則,想方設法提高全村各族民眾的科普意識,成立了“擺達村科普服務站”,把村農科員確定為科普宣傳員。自2007年9月,“科普惠農興村計畫”項目實施以來,共組織村民參與科普活動2次,觀看科普展板掛圖100多塊(幅),發放科普資料1000多份(冊),發放避孕藥具400多盒;播放科普光碟10場,觀眾1600人次;建立了“擺達村科普服務站”,配備了電視機、DVD影碟機、電腦和印表機等設備,有科普光碟100張,圖書1800冊;建有科普宣傳專欄1塊,每月更換一次宣傳資料。擺達村十分重視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與村完小加強協作,建立青少年科普輔導員隊伍,支持學校開展科普活動。為該村開展“科普惠農興村計畫”營造了濃厚的氛圍和良好的社會環境。
擺達村的主導產業為畜牧、甘蔗、烤菸和核桃,為進一步提高村民的種養水平,增加科技含量,村兩委進一步整合現有教學資源,充分發揮“農函大”、黨員活動室、農村成人文化學校、農村現代遠程教育接收站的作用,堅持“實用、實際、實效”的原則,以提升農民科技致富能力為目標,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自2007年9月,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項目以來,與龍陵縣科協、農業局、林業局、畜牧獸醫局和老科協等單位合作,邀請科技人員和專家,開辦了10期農函大培訓班,並現場進行技術指導,共培訓農民1072人次;與縣農廣校合作,招收了一期38人的新型農民素質中專學歷培訓班,還為學員無償提供書籍;在新農村工作隊員的協調支持下,組織了20名村“兩委”成員和科技示範戶到騰衝縣、隆陽區、昌寧縣和施甸縣等地考察學習。通過“請進來,走出去”,開闊了眼界,學到了經驗,提了科技水平,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素質、懂技術、會管理,能經營的新型農民,為農業產業化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提供科技人力資源保障。
在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項目中,擺達村把培養和扶持農村科技示範戶作為農村科普工作的重點,著力培植科普排頭兵、農民致富引路人,使他們在不同產業,不同程度地發揮了示範、帶動、輻射作用,既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科學技術普及的步伐,又有效地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該村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村經濟發展。擺達村現有科技示範戶87戶,其中養殖52戶,糧食種植4戶,甘蔗種植5戶,烤菸種植20戶,核桃種植6戶。
為了做大做強全村的養豬產業,提高養殖戶的組織化程度,交流養豬科學技術,溝通市場信息,保障市場的肉食供應,增加農民收入。2005年9月,由20位黨員養豬大戶組織成立了“擺達村黨支部生豬標準化養殖協會”,實行“兩塊牌子,一套人馬”的工作方式,按照“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運作。通過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畫”,進一步鞏固發展該協會,不斷完善內部運作機制和建立健全各種規章制度,並按《協會章程》明確分工,做到賬務公開,錢、帳分管,實現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辦會,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辦會宗旨和“自願、互利、民主、平等”的建會原則,建立了適應農村市場經濟規律和協會發展的規範運作機制,提高了協會的整體管理水平。協會不斷開展養豬科學技術、市場信息等服務活動,使許多未參加協會的農戶看到了養豬協會的希望和可靠性,更多的養豬戶主動地參加到協會中來。協會本著“入會自願、退會自由、互相協作、共謀發展”的原則,不斷吸納了有一定養豬規模的新會員,這樣既發展了協會的組織,又擴大了傳播養豬科學技術、市場信息服務面,也帶動全村其它產業的發展。到2008年6月,會員已發展到104戶,分布在13個村民小組。會員現有年出欄50頭以上的有8戶,全村已形成了年提供仔豬5000頭,架子豬3000頭,商品肥豬4000的規模,養豬總產值達210多萬元,會員戶年均養豬純收入達12100元,比其它農戶增加收入40%。協會真正成了發展富民產業的群團組織,為全村乃至全鄉農業由傳統單一的農業生產方式向多元化、專業化、集約化、現代化農業轉變起到了帶頭示範作用,成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力軍和帶頭人,在繁榮農村經濟等方面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442畝(其中:田 畝,地 畝),人均耕地3.37畝,主要種植玉米,白雲豆,洋芋等作物;擁有林地4127.46畝,其中經濟林果地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畝,主要種植0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0畝,其中養殖面積0畝;草地100畝;荒山荒地200畝,其他面積0畝。

基礎設施

該村截至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0戶通自來水,有0戶飲用井水,有31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00%)。有31戶通電,有0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31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0%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4戶(分別占總數的77.24%和77.24%)。
該村到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35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8公里。全村共擁有汽車2輛,拖拉機31輛,機車2輛。
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10戶;建有小水窖0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0畝,有效灌溉率為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0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1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還有0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6.5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65萬元,占總收入的58.20%;畜牧業收入4.51萬元,占總收入的27.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70頭,肉牛25頭,肉羊30頭);漁業收入0萬元,占總收入的0%;林業收入0.35萬元,占總收入的2.114%;第二、三產業收入1.27萬元,占總收入的7.66%;工資性收入0.80萬元,占總收入的4.83%。農民人均純收入1085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3.82%),在省內務工5人,到省外務工0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1戶,共鄉村人口131人,其中男性70人,女性61人。其中農業人口131人,勞動力93人。該村以納西族為主,其中納西族13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人,占人口總數的0%(人員名單附後);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5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5.42%;享受低保0人(人員名單附後)。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太安鄉衛生院,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公里,距離鄉衛生院 8公里。該村建有公廁0個,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占農戶總數的0%。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石鼓完小,中學生就讀到第四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2.5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1人,其中小學生28人,中學生13人。
該村建有文化活動室1個。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08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56.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0.00元(人均0.00元),一事一議籌勞62個(勞均1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9.36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社會公益事業籌資籌勞情況;財政對農民補貼情況;民政救濟情況等。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人居環境差,宅基擁擠;公益事業基礎建設薄弱,人畜飲水水源不足,飲水管網嚴重老化,急需改造;農村電網沒有進行農網改造,用電安全難以保證;鄉村道路晴通雨阻;村內道路硬化程度較低,需要完善;村內排水溝渠、垃圾池、公廁、文化娛樂場所等急需建設,村容村貌差,須待整治,民眾整體素質有待進一步提高,發展畜牧業及二三產業。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以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目標,結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民眾思想文化整體素質的提高,大力推廣農村實用科學技術,積極發展農村畜牧產業,努力提高牲畜養殖科學技術含量,提高養殖效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