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櫛龍

簡介

生活年代:白堊紀晚期
生活地區:美國蒙大拿州和墨西哥
體重:2.5噸

古生物學

進食

如同其它鴨嘴龍科恐龍,擬櫛龍是種大型、草食性恐龍,可采二足或四足方式行走,複雜的頭顱骨容許類似咀嚼的磨碎運動。副櫛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取代,它們有數百顆牙齒,只有少量牙齒是一直在使用的。擬櫛龍使用它的喙狀嘴來切割植物,並送入顎部兩旁的頰部。它們的進食範圍約為離地面4公尺以上的範圍。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提出,賴氏龍亞科的喙狀嘴比鴨嘴龍亞科的狹窄,顯示擬櫛龍與它的近親進食時,比寬廣嘴部、缺乏冠飾的鴨嘴龍亞科還更具選擇性。

冠飾

關於擬櫛龍冠飾的功能有許多假設,但許多是不足採信的。現在認為冠飾有數種功能:辨別物種與性別的視覺展示物、溝通用的揚聲器、以及調節體溫。前不確定在冠飾與內部鼻管的演化過程中,哪種功能是最重要的。

發聲功能

然而,冠飾的外形與內部的複雜管道並未相符合,顯示這些內部空間擁有其它的功能卡爾·維曼(Carl Wiman)在1931年提出這些管道可發出聽覺信號,如同克朗號,而詹姆斯·霍普森與戴維·威顯穆沛則在70年代與80年代分別重申這個理論。霍普森發現有證據顯示鴨嘴龍科擁有良好的聽覺;在擬櫛龍的近親冠龍身上發現了一個修長的鐙骨,有大型空間容納耳槌,顯示它們有敏感的中耳;而鴨嘴龍科的聽壺如鱷魚般修長,顯示它們擁有發展良好的內耳。威顯穆沛則認為沃克氏擬櫛龍能夠製造48到240赫茲的音頻,而短冠擬櫛龍則可以製造75到375赫茲的音頻。他根據鴨嘴龍科與鱷魚的相似內耳,提出成年鴨嘴龍科恐龍隊高音頻較為敏感,例如幼年鴨嘴龍類所發出的聲音。根據威顯穆沛的說法,這與成體及幼體之間的溝通吻合。

冷卻功能

冠飾的大型表面與血管也顯示它們具有體溫調節功能。P.E. Wheeler在1978年首次提出這些冠飾是用來冷卻腦部溫度。Teresa Maryańska與Osmólska也提出體溫調節的理論,並由羅伯特·蘇利文與托馬斯·威廉森做出進一步的關注。在2006年,戴維·埃文斯(David Evans)對於賴氏龍亞科的研究,也偏向冷卻功能,至少是冠飾演化的原始因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