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單帶副緋鯉

擬單帶副緋鯉

擬單帶副緋鯉(學名:Parupeneus barberinoides)為羊魚科副緋鯉屬的魚類,俗名須海緋鯉。分布於台灣島等。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Wahai、Ceram。主要棲息於礁區或舄湖區的水域,小群數群棲活動。喜歡在礁區外緣的砂地或軟泥地上覓食,以其頤須探索砂泥地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擬單帶副緋鯉擬單帶副緋鯉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拉丁亞目名
中文亞目名
拉丁科名Mullidae
中文科名羊魚科
拉丁亞科名
中文亞科名
拉丁屬名Parupeneus
中文屬名副緋鯉屬
拉丁種名barberinoides
中文名擬單帶副緋鯉
拉丁亞種名
命名人(Bleeker,1852)
原始屬Upeneus
原始文獻
模式產地Wahai,Ceram
俗名須海緋鯉
英文名
生境
海拔上限
海拔下限
特有種
國內分布台灣
國外分布
備註
資料來源台灣魚類志:386.
同物異名UpeneusbarberinoidesBleeker,1846;PseudupeneusbarberionidesOkadaetMatsubara,1938

簡介

俗名:秋姑 須哥 
學名:Parupeneusbarberinoides
英文名:Swarthy-headedgoatfish,Bicolorgoatfish,Bicolourgoatfish,Half-and-halfgoatfish
中文名:須海緋鯉

科名:Mullidae
科中文名:須鯛科
同種異名:Pseudopeneusbarberinoides,Upeneusbarberinoides
世界分布:西太平洋
地理分布:廣泛分布於西太平洋區,由摩鹿加、菲律賓至薩摩亞,北至琉球,南至新加勒多尼亞及東加。中國台灣分布於南部、北部、東北部、東部、綠島及蘭嶼等。
模式種產地:Wahai,Ceram
瀕危狀態: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棲息環境:砂泥底、近海沿岸、舄湖
棲息深度:5-30米
最大體長:30cm
魚類:否
經濟性:是
食用魚類:是
觀賞魚類:是

形態特徵

體延長而稍側扁,呈長紡錘形。吻鈍尖,口小;上頜後部圓,不達眼前緣下方;頦須達前鰓蓋後緣垂線;上下頜齒絨毛狀,鋤骨與齶骨無齒。具1扁平鰓蓋棘。鱗片小,頭與體被櫛鱗,腹鰭基部具一腋鱗,眼前及吻端無鱗;側線完整,側線鱗之側線管分支;側線鱗數33-36。背鰭兩個,完全分離;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尾鰭深叉型。體背紅褐色,體側淡紅色至白色,腹部呈白色;體側有一條金黃色縱帶,胸鰭後上方不具黑點。腹膜為暗色。各鰭在魚體新鮮時,呈現鮮黃色。

棲所生態

主要棲息於礁區或舄湖區的水域,小群數群棲活動。喜歡在礁區外緣的砂地或軟泥地上覓食,以其頤須探索砂泥地中的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

漁業利用

通常以曳網、地曳網、底延繩的方法捕捉,終年都可捕到,尤其高雄、基隆兩港豐富。在夏季到秋季時,台灣南部的沿海礁砂處,是很好的釣場。肉質鮮美,紅燒、醃過、油煎皆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