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古爾

  "古爾",即經過加工的牛的髕骨,即髀石,是一種遊戲工具。打髀石之風,淵源頗古。遊牧民族終年與牲畜為伍。而牲畜中的髁骨內外四周形狀盡不同,可為玩具。1955年10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寶貝染山溝中發現北魏磚墓一座,隨葬品中有銅製之髀石一具,長3.1厘米。所以用銅製作,與"銅罐"之義同,取其厚重易打也。《

"古爾",即經過加工的牛的髕骨,即髀石,是一種遊戲工具。
關於擊"古爾"的來源,流傳著一個傳說:大意是成吉思汗西征乃蠻的時候,先遇一黑虎,後遇一白鹿擋路,神箭手射出的箭都紛紛落於自己陣前。成吉思汗只好向天祈禱,這時,飄來一黃絹,上有"踢出髕骨,見耳則進"八個大字。成吉思汗先賜一次,不是"耳"字,後又擺壇設祭,踢出"耳"字,這才出師有名,大獲全勝。從此有了這項遊戲。這個傳說把擊古爾與戰爭聯繫起來,表明其巨大的社會作用。
蒙古族著名古代典藉《蒙古秘史》的第116節,就有"擊古爾"的記載:當帖木真與札木合結為安答的時候,帖木真才十一歲,那時札木合送給帖木真一個狍子髀石。帖木真送給札木合一個銅灌的髀石在斡難河的水上打髀石遊戲,後結為安答。這充分說明,打髀石的遊戲古已有之,而且說明髀石的製法、即在牛髕骨的中心部位灌以金屬。以便增加其重量。據調查,母古爾的重量在150克至200克之間,子古爾每枚的重量在150克左右。
擊古爾首先畫好場地。有的場地為長方形,長50厘米、寬30厘米;也有的為50厘米的圓形,要在距地150厘米處畫一橫線。參加擊古爾的人數不限,一般都以拋擲母石的遠近為序。擊古爾要先設立被擊的目標,有的把子古爾放在場地內,有的把自己的母古爾從場地向外拋出,第二人擊第一人的,第三人擊第二人的。看誰擊中所設之目標。《柳邊紀略》卷4云:"童子相戲,多剔獐、麋、狍、鹿前腿腕骨、以錫灌竅,名'噶什哈,或三或五堆地上擊之。中者盡取所堆,不中者與堆者一枚,多者千,少者十百,各盛於囊,歲時閒暇,雖壯亦為之。"
打髀石之風,淵源頗古。遊牧民族終年與牲畜為伍。而牲畜中的髁骨內外四周形狀盡不同,可為玩具。1955年10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美岱村南寶貝染山溝中發現北魏磚墓一座,隨葬品中有銅製之髀石一具,長3.1厘米。所以用銅製作,與"銅罐"之義同,取其厚重易打也。《遼史·游幸表》68捲雲"穆宗應歷六年(965年)十月,與群臣冰上擊髀石為戲。"1975年內蒙古考古工作隊在烏蘭察布盟四子王旗紅格爾地區及錫盟一些地區調查,其紅格爾之宮胡同等處金代墓葬中,亦有羊髀石一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