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詞條
-
撞擊坑
撞擊坑,又稱隕石坑和環形山,是坑的一種,為行星、衛星、小行星或其它類地天體表面通過隕石撞擊而形成的環形的凹坑。撞擊坑的中心往往會有一座小山,在地球上撞擊...
概述 歷史 形成和結構 特徵 參考資料 -
倫勃朗撞擊坑
倫勃朗撞擊坑是水星上第二大撞擊坑,僅次於卡洛里盆地。 撞擊坑內的平坦平原可能是火山活動形成。 目前關於倫勃朗撞擊坑的資料都顯示它是水星上最年輕的撞擊盆地之一。
發現背景 地質 年齡和形成 -
米德撞擊坑
米德撞擊坑(Mead)是金星上的一個撞擊坑,以美國文化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命名。 米德撞擊坑是金星上最大的撞擊坑,直徑達到270千米(168英里)。 ...
百科名片 概述 -
馮·卡門撞擊坑
馮·卡門撞擊坑位於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中部,是整個太陽系中最古老的撞擊坑,年齡大約為36億年,其保存了原始月殼的岩石,並可能含有水,具有極高科學研究價...
形成時間 形態特徵 著陸研究 實際意義 正式發射 -
哥倫布撞擊坑
哥倫布撞擊坑內可見到許多地層,在火星上許多地方也可見到類似的狀況。 更進一步分析發現部分地層含有石膏,這是一種形成於淡水的礦物,因此可能會有生命在古代的...
簡介 地層 圖集 -
林布蘭撞擊坑
在倫勃朗撞擊坑外環周圍的撞擊坑密度和直徑代表這是水星上最年輕的撞擊盆地之一[3]。 倫勃朗撞擊坑是水星上第二大撞擊坑,僅...
百科名片 發現背景 地質 年齡和形成 -
深度撞擊號
深度撞擊號(英語:Deep Impact)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彗星探測器,設計用於研究坦普爾1號彗星核心的成分。探測器於2005年1月12日成功發射,...
科學目標 任務簡介 探測器設計 任務歷程 撞擊結果 -
深度撞擊
2005年1月13日,台北時間2時47分,美國成功發射彗星探測飛船,“深度撞擊號”。2005年7月4日,釋放出一顆372公斤級的鋼彈,撞擊“坦普爾1號”...
外觀 功能 撞擊艙 實施 綜述 -
撞擊年齡
撞擊年齡是太陽系固態天體表面受撞擊成坑至今的時間間隔。星子、小行星和彗星撞擊成坑作用是太陽系固態天體表面上發生的一個基本過程。
撞擊年齡 正文 配圖 相關連線 -
歌德撞擊坑
歌德撞擊坑在1976年的列表中並未被列為撞擊盆地[1],這是因為水手10號的影像解析度不足,無法確認它是撞擊結構。 這些物質相當類似於屬於撞擊坑的卡洛里...
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