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撒母爾·約瑟夫·阿格農(Shmuel Yosef Agnon,1888-1970)以色列小說家。生於生於波蘭東加里西亞的小鎮布察茲,身為猶太望族後裔,原姓恰茲克斯。童年受猶太宗教文化薰陶。8歲時便每天寫一首詩。15歲生日時發表處女市場詩作《雷納的約瑟夫》。19歲離開故鄉來到馬勒斯坦。從此放棄意第緒母語,開始用希伯來語寫作。1908年發表第一篇小說《棄歸》,首次以"阿格農"為筆名("阿格農"由意思為"被人遺棄的靈魂"的"阿古諾"一詞演變而成)。1913年前往德國研究德、法文學。1924年重返馬勒斯坦,定居耶路撒冷,並正式以"阿格農"為姓。回顧
阿格農對猶太民族文化懷有真摯感情。他生於波蘭,但始終認為自己出生在耶路撒冷。對他而言,"耶路撒冷就是太陽"。猶太民族的燦爛文化哺育了他,並在他的筆下得到頌揚和傳播。這也是他許多小說都以猶太人小鎮為背景的原因。小說《但願斜坡變平原》(1912)被稱為"藝術的平民史詩"。代表作《婚禮的華蓋》(1922)被譽為"猶太文學中的《唐·吉訶德傳》"。此外,他的著名小說還有《大海深處》(1935)、《過夜的客人》(1939)、《訂婚記》(1943)、《伊鐸和伊南古語》(1950)等。阿格農在小說中交融了猶太民族的歷史和今天,描寫了理想與現實的衝突,渴望著掃除人世間一切貧困、痛苦和屈辱。有人認為阿格農的小說是"發自內心情感的表達,正如脈動是心跳的表征"。阿格農是一位寫實主義作家,但他"並不像攝影師那樣把題材的每細節照錄下來,而是像畫家為了傳達神貌而保留細節"(作家布羅爾語)。此外,阿格農的作品總含有一些神秘主義的萬分,就連最平常的情景都"籠罩著金黃色的童話詩一般的神妙氣氛"。瑞典著名學者倫德維斯特稱讚阿格農的小說是"漢姆生與卡與卡的奇妙結合"。
小說成就給阿格農帶來了極高的榮譽。1946年獲"烏希金獎",1934年和1951年兩度獲"比阿力獎",1954年和1958年兩度獲"以色列獎"。有關當局曾在他的住所附近豎了一面告示,上面寫著:"保持肅靜,阿格農正在寫作。"
1966年,阿格農因為"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並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而獲諾貝爾文學獎。瑞典學院讚譽他是"現代希伯來文學的首要作家"。
1970年2月,阿格農以82歲高齡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