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竿跳

撐竿跳

運動員持竿在快速助跑中,將竿插穴起跳,藉助撐竿的支撐與彈力,使身體越過橫竿的一種田徑運動項目。撐竿跳高由原始的撐竿跳躍演變而來,作為鍛鍊身體的手段開始於18世紀中葉,1896年第1屆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撐竿最早用木竿,19世紀末20世紀初,採用重量輕、彈性較好的竹竿。1924年採用木製插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使用堅固的金屬竿。1962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正式批准使用彈性強的尼龍竿。落地區鋪設長5米、寬5米的海綿墊。這些設備器材的改革,促進了撐竿跳高技術的發展。

撐竿跳

撐竿跳

pole vault

運動員持竿在快速助跑中,將竿插穴起跳,藉助撐竿的支撐與彈力,使身體越過橫竿的一種田徑運動項目。撐竿跳高由原始的撐竿跳躍演變而來,作為鍛鍊身體的手段開始於18世紀中葉,1896年第1屆奧運會列為正式比賽項目。撐竿最早用木竿,19世紀末20世紀初,採用重量輕、彈性較好的竹竿。1924年採用木製插斗。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逐步使用堅固的金屬竿。1962年國際業餘田徑聯合會正式批准使用彈性強的尼龍竿。落地區鋪設長5米、寬5米的海綿墊。這些設備器材的改革,促進了撐竿跳高技術的發展。
比賽時撐竿折斷不算試跳失敗,可以再跳一次。起跳後握竿的上手不得再向上移動,下手移動也不得超過上手。運動員試跳前可以要求前後移動跳高架,但向前移動不得超過40厘米,向落地區方向移動不得超過80厘米。撐竿跳高的完整技術是由持竿助跑、插竿起跳、懸垂擺體後翻舉腿引體轉體過竿和落地等環節組成。握竿的高低,與助跑速度、技術水平、身高、臂長有著密切的關係。兩手握距一般約70~90厘米,助跑距離在35~45米之間。助跑要求快速、平穩、自然有力。在助跑最後3步中完成降竿、舉竿和插竿起跳等一系列動作。起跳點應在握竿投影點前約5~10厘米處。起跳角度約為70°~75°。起跳時右臂伸直,左臂屈成90°,左手抵住撐竿。進入懸垂階段身體要保持短暫的反弓姿勢。在身體前擺中起跳腿向擺動腿靠攏,然後以肩為軸做團身後翻舉腿動作。當撐竿將要伸直時兩臂沿撐竿縱軸向下做快速有力的拉引,在髖和兩腿貼近撐竿上舉中向左轉成單臂倒立姿勢。當大腿騰越過竿時,小腿下壓,緊接著做收腹、含胸、低頭等動作,使軀幹和頭依次以弧形過竿,然後團身落在海綿墊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