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口泥

撐口泥

撐口泥是景德鎮制瓷術語之一,圓形器物(如筆筒、蓋杯等)接近邊口的部位做得較厚,稱為“撐口泥”。

撐口泥簡介

撐口泥是南宋時開始出現的口沿部造型工藝。其主要目的是為了防止口沿變形,此工藝一直使用,又稱“襯口泥”,即在杯或圓器皿的口沿下面作成束頸內收的形狀,從器外部看是垂直或斜直的,但器內從腹上部向口沿下部逐漸加厚,成凸出半圓狀的內壁,特別是把杯,把的重量作用使杯口應力不平衡,造成變形 。

其它制坯工藝

花瓶利坯

待花瓶坯胎乾燥至一定程度時即可利坯,將坯定好位後,用坯刀分別將坯上、下、內、外,利至高、低、大、小、厚、薄及形狀達到標準,分別將瓶的三段部位利好後,先將瓶身放在轉盤上,用將泥漿澆在接頭處,將瓶底接在瓶身上,用手按緊,用利坯刀將接頭處修平,翻過來將瓶內修好,在接頭處澆上泥漿,將瓶接上按緊,用坯刀將內外接口修平。利坯時,為測定坯體的厚度,須不時用手輕彈坯體,根據聲音判斷薄厚,還可用毛筆水,將水由坯體的口沿直線滴滴流下,以觀察坯體的厚薄,如水跡均勻說明坯體各部位厚薄一致,反之坯體水跡有顯有暗,就說明坯體各部位厚薄不一致,須進一步精修,尤其是薄胎器,要精修至蛋殼一樣薄,難度極大。

修坯

專指車銷盤、碗、壼、杯圓器的外表面,拉制好的坯體待於燥至水分含量16%時,即可利坯修飾,將坯體定位在利坯車中央乾燥的泥柱座上,旋轉時用手輕拍移動坯體,使坯體軸線與泥柱座的軸線同心,一手扶著坯體,另一手握刀具利削坯體,按先粗後精的規則將坯胎車削至規定尺寸,利削中為了防止坯體表面硬度過大而遺留不平滑的刀痕,可在坯體表面刷補少量的水,軟化坯體表面層以減少阻力,為保障形體線條流暢,要選用不同的速度和刀具,但20世紀50年代以前由於利坯車轉盤靠手工撥動,轉盤越轉越慢,車刀痕會發生變化,與電動利坯車刀痕不同。

利坯

利坯刀是一種用鐵片打制的刀具,用它車削旋轉的泥坯,使坯體內外形達到標準光潔的技術要求,稱為利坯。一般需兩次完成,第一次為初利,先將乾坯放在利桶上,使其在同心圓上旋轉,先將碗底足部分利出一凸起的柄,以為繪製青花時的掌握,然後按碗壁的曲線運刀修口,大致利出碗的外部造型,等碗內青花紋樣繪製完畢施釉後進行第二次利坯,把外形利準,掌握好坯體的厚度,器身的坯柄暫時保留,待碗外部青花紋樣繪製好並完釉再將足柄利掉,俗稱挖坯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