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鹿加緋鯉

摩鹿加緋鯉

摩鹿加緋鯉全長20厘米,第一背鰭8根棘,第一棘短小。上頜稍長於下頜。體銀白色。體側自眼後直達尾鰭基部有一條黃色的水平縱帶。背鰭有3~4條橘紅色條帶;尾鰭上葉有5~6條暗色條帶,下葉橘黃色後緣色暗。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非洲東岸到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北海岸。日本和新加勒多尼亞也有記錄。最近從紅海經蘇伊士運河侵入地中海東部。我國見於南海和東海。棲息於亞熱帶(北緯35度~南緯27度,東經32度~東經168度)近海沿岸岩礁區或半鹹淡水內灣的泥或泥沙質底部,深度10~120米。以甲殼類、軟體動物及多毛類為食。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種名:摩鹿加緋鯉
拉丁學名:Ueneusmoluccensis(Bleeker)
科名:羊魚科Mullidae
綱名:硬骨魚亞綱Osteichthyes
生活環境:海洋
分類編號:10049002

簡介

摩鹿加緋鯉摩鹿加緋鯉
俗名:單線。眼前部無鱗。第一背鰭有8鰭棘,第一鰭棘短小。上下凳犁骨及齶骨均具絨毛狀牙。下頜有2條長觸鬚。體側中央有1條黃色縱帶。背鰭及臀上葉具斜條紋。暖水性近海底層魚類。體長一般105~190毫米。通常棲息於水深20~110米、底質為泥沙或泥的海區。為南海經濟魚類之一。分布於印度洋東北部和太平洋西部。我國產於南海和東海南部。

特點

Ⅷ,Ⅰ-8;臀鰭Ⅰ-6;胸鰭15;腹鰭Ⅰ-5;尾鰭15。側線鱗342/5-6。標本體長130-154mm。體長為體高3.44.0倍,為頭長3.33.4倍。頭長為吻長2.52.7倍,為眼徑4.14.4倍。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口較大,位低略傾斜,體被櫛鱗。側線完全,兩背鰭分離。尾鰭深叉形。體背玫瑰紅色,腹部淺黃色。體側有一條黃色寬縱帶。第1、2背鰭各有23條黃色斜紋;尾鰭上葉具56條棕褐色斜條;胸、腹、臀鰭淺黃色。須黃色。為熱帶亞熱帶近海底層魚類。體長一般200mm左右。分布於中國南海及東南沿海;印度、馬來半島菲律賓、印度尼西亞。

習性

結成大群以其頤須探索泥地中潛藏的食物,再行挖掘。在進食間歇快速遊動。不滿1齡已性成熟。產卵期為春季到夏季,春季為盛期。絕對生殖力為1萬~31萬粒。每年初冬由較深海區游向近岸;春初大群集結在水深8~35米處產卵繁殖;夏末又分散游向較深海區。 壽命5年。終年可捕到,以冬季為旺季。漁業具經濟性。在市場上以生鮮銷售;可制魚粉;其魚白也被利用。作為觀賞魚具商業性。隸屬羊魚科緋鯉屬,本屬兩頜具多行尖細齒;犁骨和齶骨亦均具尖細齒。尾鰭大多具暗色斜帶。我國產8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