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的旅程

摩根的旅程

——《紐約時報》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 對於考琳·麥卡洛,這僅僅是她在文學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 《荊棘鳥》讓考琳·麥卡洛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打破了她從小就喜歡的平靜與安寧。

圖書簡介

荊棘鳥》作者最新力作,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摩根的旅程》講述了一個國家鮮為人

知的歷史。理察·摩根是一個善良、正直的工匠,在遭受失愛妻及子女的一連串厄運後,又遭黑社會報復,被捕判刑,成為首批流放澳大利亞的重罪犯。面對茫茫林海、巍巍群山,他和飽受折磨的犯人們在一片蠻荒之地建設起新的家園……《摩根的旅程》是考琳·麥卡洛自其暢銷世界的小說《荊棘鳥》出版以來,其敘述的魅力無人與匹敵的力作。書中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麥卡洛將你帶進那個無比艱難的歲月,感染你,鼓舞你,使你快樂並且有所期待。——《圖莎世界報》一部壯麗的、引人入勝的詩史。——《每日郵報》一部達到最高境界的小說。——《時代周刊》麥卡洛顯然是一位創造藝術品的大師……她筆下的人物呼之欲出,敘述非常成功。——《紐約時報》

作者簡介

考琳·麥卡洛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她於一九三七年六月一日出生於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州西部惠林頓一個牧業工人家庭,十二歲移居悉尼。此前,一家人過著遊牧生活。考琳·麥卡洛從小就表現出不凡的藝術才能,她從五歲起就寫詩歌,講故事,學畫畫。但是經濟大蕭條給這個勞動家庭帶來的巨大打擊使她很早就意識到,文學藝術很難給一家人帶來溫飽,而她在數學和自然科學方面的天賦和興趣促使她走上與文學創作全然不同的道路。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考琳·麥卡洛開始在悉尼大學攻讀神經生理學,畢業後,在悉尼皇家北岸醫院創建了神經生理學部。五年後,為了進一步提高學術水平,她到英國倫敦大學兒童健康學院從事研究工作。此後移居美國,在耶魯醫學院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長達十年,成為頗具影響的神經生理學家。她至今仍為威爾斯王子醫學研究院名譽院長、澳大利亞老年醫學基金會資助人、悉尼皇家北岸醫院神經生理學部名譽顧問,同時為促進第三世界神經生理學研究,特別是培養該學科女醫生,她協助美國耶魯醫學院創建了神經生理學系。她和著名醫學家羅登·卡特勒爵士同登澳大利亞一百名傑出人物榜。
然而,真正使考琳·麥卡洛享譽世界的是她兒時即已顯露的文學才華。一九七二年,她利用業餘時間創作了第一部長篇小說《提姆》(Tim)。這部書一九七四年在美國出版之後,很快被拍成電影,不但為考琳·麥卡洛帶來不菲的經濟收益,而且使她一夜之間成為西方文壇耀眼的明星。對於考琳·麥卡洛,這僅僅是她在文學道路上邁出的第一步。一九七七年,她調動自己的全部生活積累,創作出版了嘔心瀝血之作《 荊棘鳥》(The Thorn Birds)這本書一經出版,便引起轟動,不但拍成電影廣為流傳,而且翻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成為當代世界最暢銷的小說之一,僅平裝本版稅所得就高達一百九十萬美元,創當時美國出版界版稅收入之最。
《荊棘鳥》讓考琳·麥卡洛名利雙收的同時,也打破了她從小就喜歡的平靜與安寧。幾經周折,她最終隻身一人離開“騷動與喧譁的美國”,回到闊別已久的澳大利亞,並且於一九八零年一月定居諾福克島。諾福克島是太平洋深處一座長五英里、寬三英里的小島,距離澳大利亞東海岸尚有一千英里之遙,是一塊獨立的領地。考琳·麥卡洛在這座小島舉目無親,甚至連一個熟人也沒有。經歷了最初六個月的孤寂與煩躁之後,她發現這裡正是她理想的天堂。她的創作熱情在這座恬靜美麗的小島一發而不可收。二十多年來,又創作出版了十部長篇小說、一部傳記。其中《羅馬主人》(Roman Master)系列在學術界引起很大的反響,她因此被看作歷史學家。一九九四年,考琳·麥卡洛被授予澳大利亞麥夸里大學榮譽博士,一九九七年成為美國俄克拉荷馬大學政治科學系國際項目中心監事會成員。
父母親的不幸婚姻給考琳·麥卡洛的心靈留下難以平復的創傷,她決心終身不嫁,甚至拒絕任何男性朋友。然而,諾福克島不但給了她一個逃避繁華世界的庇護所,還給了她一個可以託付餘生的丈夫和幸福的家。一九八四年四月十三日,星期五(一個吉祥的日子),四十七歲的考琳·麥卡洛和畫家裡克·伊恩-魯賓遜結為連理。里克·伊恩-魯賓遜是諾福克島當地人,是諾福克島的開拓者——流放犯理察·摩根和澳大利亞歷史上著名的“邦提號”叛亂者首領弗萊切爾·克里斯汀的第四代玄(外)孫。正是他和他的家族觸發了考琳·麥卡洛的創作靈感,並且幫助她完成了描寫澳大利亞開拓史的鴻篇巨製——《摩根的旅程》(Morgan’s Run)。
然而,近年來最為轟動的還是她於二○○三年出版的《呼喚》(The Touch)。這本書在西方文壇被譽為“作者繼《荊棘鳥》之後最成功的家世小說和愛情傳奇”。小說的主人公亞歷山大是個備受欺凌而又聰明絕頂的蘇格蘭私生子。他十五歲被迫離家出走,先是在格拉斯哥學習鍋爐製造,幾經周折後到美國淘金,憑著吃苦耐勞和勤奮好學的精神大發其財。之後,遠涉重洋來到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在崇山峻岭深處找到了世所罕見、品位極高的金礦。為開發這座金山,他和不滿晚清政壇腐敗、流落海外的中國人孫楚結成牢固的同盟,共同創立“天啟公司”,並且建起十九世紀末澳大利亞城市功能堪稱一流的“模範城”——金羅斯。孫楚和旅館老闆娘、聰明美麗的茹貝·康斯特萬曾經有過一段戀情,生下兒子李。三十多歲即富甲一方的“金山之王”亞歷山大孑然一身,和茹貝一見鍾情,並且把九歲的李視為義子。但是在傳統觀念的束縛之下,他並沒有娶深愛他的茹貝為妻,而是懷著仇恨和報復之心,從蘇格蘭老家“進口”了年僅十六歲的“堂妹”伊莉莎白·德拉蒙德。伊莉莎白美麗、善良,不諳世事,是嗜錢如命的父親、詭計多端的神父“高壓政策”下的犧牲品。她在基督教長老會教義築起的圍牆中苦苦掙扎,仍難以逃脫這座精神的樊籠。成為亞歷山大的妻子之後,雖然錦衣玉食、珠寶纏身,但是毫無愛情可言,只能在奢華中痛苦地盡妻子的義務,為一心想有個兒子繼承家業的丈夫先後生下兩個女兒。大女兒內爾像父親一樣聰明絕頂,二女兒安娜卻因為難產,嚴重智障,成了白痴。伊莉莎白懷孕期間伴有驚厥,分娩時病情更重,醫生宣布她再生孩子即有生命危險。亞歷山大靠伊莉莎白“接續香火”的希望終成泡影,伊莉莎白則因為不必再盡“妻子的義務”獲得“解放”。亞歷山大婚後一直和茹貝保持情人關係,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寂寞無助的伊莉莎白把本該是“情敵”的茹貝視為最好的朋友。兩個人情同手足,和亞歷山大一起過著一種畸形的生活。為了使李不受母親卑微出身的影響,日後飛黃騰達,亞歷山大和茹貝不惜重金把他送到英國倫敦,以中國王子的身份在專為外國人開設的貴族學校讀書。李成績優異,劍橋大學畢業後,又在愛丁堡大學獲工程技術博士學位。生子無望的亞歷山大把具有中國血統、才華橫溢、品質高尚的李視同己出,一心想讓女兒內爾長大後與他成婚,繼承家業。然而,事與願違,事業上百戰百勝的亞歷山大,家庭生活中卻屢戰屢敗。李在異國他鄉求學八年,第一次回家,就深深愛上從未謀面、比他年長六歲的伊莉莎白。而雖然生過兩個孩子卻“情竇未開”的伊莉莎白,也在目光與李相遇的一剎,心旌蕩漾,春潮澎湃,發現愛的歸宿。但是,嚴酷的現實不允許他們相愛,一對戀人都把熾熱的愛藏在心頭,在無望與痛苦中掙扎,在心靈深處呼喚夢中情人。為了不辜負待己如父的亞歷山大,李隱忍著撕心裂肺的痛苦,浪跡天涯,在歐亞大陸度過十年,並且創建了伊朗有史以來第一個油田——孔雀油田。伊莉莎白在此期間卻經歷了痴呆愛女安娜被人誘姦,懷孕生產,忠心耿耿的中國女僕玉為安娜報仇,被殖民地當局絞死的種種人生磨難,而她與亞歷山大的關係也日漸疏遠,幾近路人。由於“天啟公司”無人接班,年事漸高的亞歷山大終於找回李,委以重任,主管全局。歷經歐亞大陸風雨滄桑、商海政壇風雲變幻的李和飽受磨難、心如死灰、年近四十的伊莉莎白,都以為十六年前的愛情之火早已熄滅,可以各行其是,以禮相待,然而,流逝的歲月把愛的真金磨得更亮,壓抑了十六年的心靈呼喚終於在埋葬安娜那個雷電交加的夜晚,伴著血淚發出震耳欲聾的響聲,劃破烏雲翻滾的萬里蒼穹,向整個世界宣示了他們忠貞不渝的愛情。對義父亞歷山大的背叛折磨著一向胸襟坦蕩、光明磊落的李,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他終於向亞歷山大坦白了自己的不忠。亞歷山大雖然有種種思想的局限與性格的弱點,但他畢竟是頂天立地的大英雄。面對這道無法解決的難題,回顧命運多舛而又光輝燦爛的一生,盤點五十七年的功過是非、榮辱得失,為了深愛的茹貝、李和伊莉莎白,為了金羅斯家族的榮譽,他以大無畏的精神做出石破天驚之舉—— 一手製造了一場爆炸“事故”,葬身於他發跡的一號坑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鋪平一條幸福之路。風雨過後,山川依舊,只有金羅斯廣場矗立起一座栩栩如生的大理石雕像,那是亞歷山大,他的靈魂和精神時時刻刻陪伴著愛他、他也愛的人們。
她曾從事過多種工作——旅遊業、圖書館、教書;後來終於成了一名神經病理學家,曾就學於美國耶魯大學。她的第一部小說是《蒂姆》,而《荊棘鳥》(The Thorn Birds)則構思了四年,作了大量的調查工作,方始動筆。此書一發表,作者便一舉成名。作者是位多才多藝的人,喜歡攝影、音樂、繪畫、服裝裁剪等。她現定居於美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