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鹽米

摔鹽米是一種民間風俗,過火儀式里鹽米使用數量比較多,將鹽米灑在炭火上,主要功能是借燃燒鹽米來降低炭火產生的高溫及減少過火儀式的危險性。摔鹽米主要是驅邪、收驚、淨身的一種方法,在民俗活動及祭典中非常普遍。

摔鹽米是一種民間風俗,依據不同目的而有不同意義。
台灣傳統俗信中,假設人遇到不乾淨的無形物體,即一般所謂妖魔鬼怪,便會使用摔鹽米的方式來避化開。準備物品是鹽巴和米各半,將鹽巴和米混和後,采腳並同時將鹽米撒向五方,即淨五方,還會念咒語來輔助儀式進行,最後再將剩餘的鹽米放入受驚嚇者的口中,再念一次咒語即完成儀式。
摔鹽米不是隨便可以做出的動作,因為“摔”具有傷害意味,如果妖魔鬼怪未傷害、侵犯人,就不必要摔鹽米,否則會有意外的相反結果。
台灣民間舉行過火前、跳鍾馗、祭煞、掃路、壓火災、安神位、開廟門......的祭典法事中,都會出現摔鹽米的儀式,目的也是為淨五方。淨是清淨、潔淨的意思,五方是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和收驚不同之處是加上勒符後便成為一種法器,且在法事中口念鹽米咒,如此凶神鬼魅便會遠離。
過火儀式里鹽米使用數量比較多,將鹽米灑在炭火上,主要功能是借燃燒鹽米來降低炭火產生的高溫及減少過火儀式的危險性。
當有人來家中搗亂時,在他離去後,便會摔鹽米詛咒他發瘋或生病。
有靈柩出葬也會摔鹽米,是因希望死者不要加害扛棺的人。
若小孩子跌倒,便在跌倒處摔鹽米,以為這麼做會驅走使小孩子跌倒的鬼魅。
台灣民間又認為得到眼疾是因為土神作祟,只要摔鹽米驅離土神,眼疾便會好轉。
根據民間傳說和歌謠,相傳正月初三是老鼠娶新娘的日子,在當天必須提早就寢,避免騷擾鼠輩,並且要在房子的角落放置鹽巴和米,供老鼠食用,稱之為老鼠分錢,用以表達祝福與共享一年的豐收。
摔鹽米主要是驅邪、收驚、淨身的一種方法,在民俗活動及祭典中非常普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