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主要形式
老人同居

老人與年輕人同居
在德國,除了老人與老人之間“同居”外,一些心態年輕的老人還喜歡與年輕人一起“同居”。德國的出租屋很稀缺,房租也貴得嚇人,青年人普遍遭遇“找房難”。於是,一些老人甘願把自己的房子低價或免費提供給年輕人和他一起住,但前提是年輕人必須承擔部分照顧老人的義務,比如,陪老人聊一會兒天、打掃花園、外出採購等等。德國一些城市的民政局和大學服務中心,經常會介紹大學生和孤寡老人家“同居”,大學生也很樂於接受這種“新型同居”的形式。
“讓我們同居吧”已經成了德國老人最熱衷的行為。老人之間或老人與年輕人之間相互幫助、相互關心,即使老人身體出現狀況也能及時被發現並得到救護。所以這裡老人的平均壽命變得越來越長,德國已成為歐洲最“老”的國家,大概與此很有關係。
出現原因

理想的養老,是解決三個層面的問題: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由此看來,同居式養老這種模式,不僅較好地解決了老有所養的問題,對於老有所樂的問題更具針對性。老人最怕寂寞,尤其是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同居式養老很明顯是驅逐寂寞的良藥。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於這種養老模式,應當給予一定的肯定。
存在問題
這種養老模式的缺陷和風險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說對突發事件諸如急病發作的應對以及一些重體力活,老人們往往是力不從心的;生活能夠自理或行動有輕微不便尚能互相照顧,如果完全不能自理,是否還能繼續“同居”。
另外還有同居中經濟關係、人際關係的處理也容易出現偏差。老人本來是需要別人照顧的群體,正是由於別人無法照顧,他們只好自己照顧自己,也就是說,老人之間的互助固然值得嘉許,但養老問題,是互助不能完全解決的。同居式養老的種種缺陷,實質即在於此。
因此同居式養老,有其合理性,但不應該也難以成為主流模式。其實養老模式,對於老人來講,沒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適的。老年人最為理想的生活,就是具有選擇養老模式的自由,即掌握充分的資源,能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養老模式。距離這一理想還有非常遙遠的距離。很多老人缺乏起碼的經濟基礎,他們的養老模式往往是被動的、無奈的,因而也是艱辛的。
因此,對於養老模式,個人和民間可以積極探索多種模式。但作為政府和社會,還是要做好最基礎的工作,那就是要逐漸夯實養老的制度基礎和物質基礎,這樣,老人才有自由選擇的可能性。不做好這些基礎工作,而是一味地鼓勵“模式創新”,這對於解決大多數人的問題而言無濟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