搗衣圖

搗衣圖

《搗衣圖》南宋畫家牟益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作品,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搗衣圖》描繪南朝謝惠連《搗衣詩》之詩意。畫中庭院秋深,高槐葉落,景象淒涼,繪三十二位婦女搗練、裁衣、縫衣之勞動情景。畫家通過建築物的相連、人物的往來、花木的點綴,前後貫通,畫中的人物造型準確,生動有致,面容圓潤,衣裙寬大,猶有唐人餘韻。

基本信息

畫作內容

全卷 全卷

《搗衣圖》繪謝惠連《搗衣詩》詩意場景。全卷共繪女子32人,其場景從右至左可分六個相對獨立的畫面:

第一段繪園菊傲霜,莎雞(紡織娘)夜唱,槐葉飄零。

第二段寫廊廡之下,她們聚集在一起,更換衣裳裝飾,準備去工作之情景。

第三段寫閨婦在侍女的簇擁下,三五成群地向工作場合走去,而前引侍女手持燭台,暗合詩句:“夕陰結幕,霄月皓中閨”之場景。

第四段寫曲欄、雙楹、湘簾、畫幛,一女舉杵,一女置杵、拭汗、理鬢,眾女開始“搗衣(練)”的場景,而主婦則端坐文椅監視勞動。

第五段寫“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裁用笥中刀,縫為萬裡衣”之詩意情景,給六女,床上三女縫衣,屏風上畫著平遠山水畫。

第六段寫“盈篋自余手,幽緘候君開;腰帶準疇昔,不知今是非”之場景,三個婦女坐在床上、一個站在床邊,她們正悲切地向篋中裝著衣服,眉宇間充滿憂傷。

卷前有清乾隆《題牟益搗衣圖用謝惠連韻》詩:“涼飈颯蕭瑟,節序忽已催。絡緯吟露莎,鵯鶋棲夜槐。佳人未忍眠,顰眉黯如啼。舉首見明月,攬衣對空閨。憶遠各呻吟,命侶聊招攜。尺素出文笥,平砧列閒階。女伴強笑言,默喻中懷哀。畏短準舊度,袗襲別新題。不裁雙鴛鴦,留待君子歸。王風詠執簧,七月廑授衣。圖史堪起予,往復卷更開。高詠惠連詩,遑問學步非。”後有序曰:“乾隆丁卯首夏,御題於辰春書屋。即用謝惠連《搗衣詩》韻,兼效其體。”後鈐“乾隆”(朱文)印、“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宜子孫”(白文)等印。

之後卷首畫作上方部位亦是乾隆《再題牟益搗衣圖用高士奇舊題韻》詩曰:“溶溶涼露濕庭阿,雙桿悲聲散綺羅。暖殿忽思同展玩,頓教沾漬淚痕多。獨旦淒其賦錦衾,橫圖觸景痛難禁。江邨題句真清絕,急節曾悲樹下砧。沼宮靄靄女桑低,盆手曾三玉腕提。盛典即今成往跡,空憐蠶月冷椒閨。”後有序曰:“昔曾用謝惠連韻題此圖卷端,每讀卷尾高士奇所題三絕句及識語,感其意而悲之,重為檢閱,則宛然予意中事矣。夫人雖貴賤不同,其為倫常之情則一也,觸景傷神,次韻再題,時戊辰清和月七日。”後鈐“宸翰”(朱文)印。

畫卷中部靠後又有乾隆《再題牟益搗衣圖仍用謝惠連韻》其詩曰:“鴻龍運玉斗,紀序相嬗催,新煙引綠榆,兔目吐高槐。邇日頻望雨,愁卜桑鳩啼,孰謂斷魂節,憶昔別椒閨。東巡禮岱宗,鳳翣聊相攜,大故遭登舟,銀漢不可階。茲辰值忌辰,戚戚余懷悲,遣緒展斯圖,圖間有舊題。傳神擅老牟,宛似秋氣歸,佳人鬧掃妝,相聚搗寒衣。即今重織維,親蠶館復開,何當盆手三,愴念前人非。”後亦有序:“是卷題於乾隆丁卯,比戊辰再題,則已遭先孝賢皇后之戚,迨今甲戌,倐已七易星霜矣。寒食前一日,適值忌辰追念。前徽撫懷節序,披圖觸緒,繭館猶新,用寫悲懷,仍賡舊韻。御筆。”後鈐“中和”(朱文)印、“翰染”(朱文)、“御賞”(朱文)等印。

圖後有作者款署:“嘉熙庚子良月既望,蜀客牟益德新書。”

卷尾則為董良史書南朝謝惠連《搗衣詩》:“衡紀無淹度。晷運倏如催。白露滋園菊。秋風落庭槐。肅肅莎雞羽。烈烈寒螿啼。夕陰結空幕。宵月皓中閨。美人戒裳服。端飾高砧響發。楹長杵聲哀。微芳起兩袖。輕汗染雙題。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裁用笥中刀。縫為萬裡衣。盈篋自余手。幽緘俟君開。腰帶準疇昔。不知今是非。”後鈐“董氏適適堂奇蹟”(朱文)、“乾隆御賞”(白文)、“太上皇帝之寶”(朱文)等印。

創作背景

“搗衣”,這在六朝、唐代詩畫中是常見的題材,曾有誤“搗衣”為“用木棒敲打水洗衣服”;而它實指搗春(生絹、流黃等製衣之料子),使之便於剪裁縫製衣服。有詩證之:“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洗黃”(溫子昇《搗衣》),“秋至搗羅紈,淚滿未能開”(江淹《悼室人》)。南朝宋詩人謝惠連也寫有《搗衣詩》,詞意清艷,筆調輕靈,詩見《古詩源》。

《搗衣圖》即牟益以謝詩之詩意繪成,按圖後作者自注“嘉熙庚子”,嘉熙庚子即嘉熙四年(1240年),也即此圖為作者六十三歲時所繪。

藝術鑑賞

主題

《搗衣圖》用連環畫的形式直觀地再現了謝惠連《搗衣詩》的意境,作者力求將詩句中敘述的每一個細節都描繪出來,同時賦予許多新意。畫中庭院秋深,高槐葉落,景象淒涼,並繪三十二位婦女搗練、裁衣、縫衣之勞動情景,各女眉宇間充滿憂傷,到卷尾慢慢展現全卷主題:“紈素既已成,君子行未歸。裁用笥中刀,縫為萬里長。盈篋自余手,幽緘俟君開”,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閨婦們的哀思,故《搗衣圖》亦可說是一幅閨怨圖。

形象

《搗衣圖》純以白描輕墨,描繪了婦女32人在將寒時節,循序進行搗練、剪裁、製衣、裝箱、封寄的過程,生動有致。畫中諸女皆面容圓潤,衣裙寬大,猶保有唐人餘韻。人物儀態,舉止優雅,惟在眉宇間多有愁思之意,傳透出對良人從軍未歸的掛念情愫。特別是結尾處三個婦女,她們悲切地向篋中裝著衣服,此一裝篋的動作形象更顯得有一種意境深長、綿綿不絕的情調。

技法

局部 局部

從表現手法角度看,作品有十足的五代趣味,從仕女面相造型到動態、從線描到暈染都脫胎於周文矩《宮圖》卷、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所代表的五代樣式。花樹庭檻等景物描寫也追蹤前代,但作者並沒有選取南齊的時代背景進行描繪,際上是以南朝詩歌為主題五代繪畫為楷模而表現當時現實生活的作品。形成這種面目絕非偶然。

畫家通過建築物的相連、人物的往來、花木的點綴,將六段情節分為六個獨立畫面,同時又相互掩映,前後貫通,表現了藝術的整一。這是國畫特有體裁——手卷所獨擅的手法,能夠對時間、空間的關係以及詩、畫的合一,作出大幅度概括和表現,隨著畫面的展開,一幕幕鏡頭像放電影般地映現在人們眼前,持續地給予觀者以畫中有詩的審美享受。

名家點評

現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家劉凌滄:“《搗衣圖》的主題,描繪的是婦女搗衣、縫紉的情節,和唐代畫家張萱的《搗練圖》同屬一類題材。畫中的人物造型準確,體態秀美,從畫風上看,屬於唐人風格。”

中國文聯副主席陳振濂:“《搗衣圖》畫古人詩意採取寫實的方式,步步依循,以便對照——寫實的對象不是自然形體而是古人詩句,這使之具有一種特殊的價值:我們想起了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那也是一種寫實,牟益無疑是會汲取它的養料,但其間微妙的差別是在於,顧閎中畫《韓熙載夜宴圖》是寫眼見之實生活之實,而牟益畫《搗衣圖》卻是寫詩思之實文學之實,他更有一個古人詩句的規定性:必須先把古詩轉換成一種形象,然後作出準確的表現。如果對古詩理解不準確,則轉換成的形象不對應,畫出來的也不會有吸引力,這比顧閎中的只憑眼見與記憶作畫,在思維程式上似乎多了幾個環節。”

歷史傳承

《搗衣圖》經清安岐、高士奇、卞永譽等收藏,後入清內府,原為北京故宮舊藏,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搗衣圖》著錄於《大觀錄》卷十四、《江村銷夏錄》卷一、《墨緣匯觀》卷三、《式古堂書畫匯考》卷四十五、《石渠隨筆》卷三、《石渠寶笈》續編、《故宮書畫錄》卷四、《歷代流傳書畫作品編年表》、《宋元明清書畫家年表》。

重要展覽

2017年10月,台北故宮博物院舉辦“國寶的形成——書畫菁華特展”,《搗衣圖》為展品之一。

作者簡介

牟益(1178—?),字德新,一作德彩。南宋書畫家。原籍不詳,客居四川,活動於南宋理宗、度宗兩朝(1225—1274)。工畫人物、山水,尤善仕女,師唐代周昉法,得其各色狀貌,所作情性神姿有唐人風韻。仕女白描筆法如行雲流水,神情意態生動傳神。所畫水墨山水,清潤秀美,超逸絕俗。書法亦佳,晚年喜篆書。傳世作品有《搗衣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牧牛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