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字解釋
掾: 原為佐助的意思,後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掾史、掾吏、掾屬、掾佐。
吏: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詞語解釋
官府中輔助官吏的通稱。
《東觀漢記·吳良傳》:“為郡議曹掾。歲旦,與掾吏入賀。”
唐 杜甫 《覽物》詩:“曾為掾吏趨三輔,憶在 潼關 詩興多。”
明 許自昌 《水滸記·邂逅》:“小生姓張 ,行三,與宋公明哥哥同為掾吏。”
yuàn lì 官府中輔助官吏的通稱。
掾: 原為佐助的意思,後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掾史、掾吏、掾屬、掾佐。
吏: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吏治。官吏。舊指小公務員:吏員。胥吏(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官府中輔助官吏的通稱。
《東觀漢記·吳良傳》:“為郡議曹掾。歲旦,與掾吏入賀。”
唐 杜甫 《覽物》詩:“曾為掾吏趨三輔,憶在 潼關 詩興多。”
明 許自昌 《水滸記·邂逅》:“小生姓張 ,行三,與宋公明哥哥同為掾吏。”
主吏掾, 官名。秦縣令屬吏,主管群吏進退。蕭何在沛縣曾任此職。漢改設功曹,此名廢。
舊時代的大小官員:~治。官~。舊指小公務員:~員。胥~(地方官府中辦理文書的人)。
概況 字形結構 基本字義 詳細字義 常用詞組掾,原為佐助的意思,後為副官佐或官署屬員的通稱:~史。~吏。~屬。~佐。
詳細註解 常用詞組 古籍解釋察非掾,官名,義寧元年(617),李淵所立隋恭帝置。隸丞相府。丞相即李淵。次年,李淵建立唐朝,改元武德,改察非掾為殿中侍御史。
相關史籍郡守掌治一郡,故有許多佐治人員,除了都尉 、郡丞、長史等由朝廷任命之外,眾多的屬吏都是由太守自己辟除的。
簡述 詳史 分類文學掾,古代官名,正史書中未有詳細介紹。《歐陽修集·南鄉太守碑陰》中記載曰“右南鄉太守將吏三百五十人,分為二卷,其摩滅者猶有二十餘人。
簡介計掾,拼音 jì yuàn,是指古代州郡計吏。
曹掾,漢朝三公府和郡縣各曹主官的通稱,正為掾,副為屬或史。東西曹掾俸比四百石,余掾比三百石。見《後漢書·百官志》。 東漢太尉或相國等屬吏分曹治事,有倉曹掾(主管倉谷事)、坐西曹掾等。魏、蜀有置。曹操為丞相後下設...
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