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鎮概述
接龍鎮位於東經105°13'—110°18'、北緯28°06'—32°19'之間的青藏高原與長江中下游平原的過渡地帶。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年平均氣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氣溫平均在6-8℃,夏季平均氣溫在27-29℃,日照總時數1000-1200小時,冬暖夏熱,無霜期長、雨量充沛、溫潤多陰、雨熱同季,常年降雨量1000-1400毫米,春夏之交夜雨較多。 接龍鎮幅員面積188。15平方公里,轄鐵礦村、桂興村、碑埡村、石磅村、柴壩村、橋邊村、新灣村、塘邊村、新槐村、河咀村、青山村、關塘村、中山村、自力村、馬路村、春龍村、荷花村17個行政村;接龍新正街、龍潭街、小觀3個居委會,總人口6.3萬人。接龍鎮2002年城鎮人口3115人,耕地面積78093畝,農業總產值12698萬元(其中多經產值10 213萬元),糧食總產量48316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055元 。
接龍鎮精神文明建設蒸蒸日上,大力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搶救、保護和發展工程,編輯出版了100萬字的《接龍吹打樂》和25萬字的《鄉樂新韻》兩部理論著作,“接龍吹打樂”成功申報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大力實施“文化大院”建設工程,建成以桌球台、籃球場、羽毛球場為主體的文化大院300個。切實抓好計畫生育工作,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2001年至2005年,“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被評為中國先進集體。
交通情況
接龍鎮地處重慶“一小時經濟圈”,是巴南區“一城五鎮”發展戰略的中心鎮之一。省道渝道路從接龍腹地經過,渝湘高速公路橫貫全鎮並設出口,前往重慶主城核心僅30分鐘車程,距重慶火車站、港口、機場分別為:57公里、60公里和95公里。全鎮形成了以區鎮公路為主幹道,村級公路為次幹道的320公里交通網路體系,並與渝道路、渝湘高速路編織成聯繫緊密輻射四方,方便快捷的公路網路,以渝湘高速路接龍互通為節點,可快速通達各區縣和周邊省市。
下設機構
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農業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社會保障服務所、計畫生育宣傳技術服務站、城鎮建設管理辦公室
資源環境
接龍鎮平均海拔在300—1000米之間,屬低山孤丘區,氣候適中,境內鐵礦儲量較為豐富。據乾隆《巴縣誌》載:“大礦山,煤鐵之饒著稱遠近,昔有冶戶百餘所,接壤諸縣皆仰給焉。”據新編《巴縣誌》載,接龍鐵礦為中型礦,以菱鐵礦為主,占76.92%,混合礦占15.86%,赤鐵礦占3.97%,地表及淺部尚有少量褐鐵礦。礦石平均含鐵35.89%,質量穩定,熔燒礦石 品位47%左右,屬中富礦,未開發。又據民國《巴縣誌》載:“接龍鄉,產菸葉,並美金堂。”接龍鎮已建城區面積1.25平方公里,鎮內環境優美,已形成銀杏一條街、桂花一條街、榕樹一條街、黃桷樹一條街,1999年被重慶市政府評為優秀綠化小城鎮,社區、學校、醫院、商場等生活配套設施齊全。 接龍鎮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全鎮形成了以區鎮公路為主幹道,村級公路為次幹道,社級公路為支幹道的公里的交通網路體系、渝道路、渝湘高速公路橫貫全境。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接龍供電所用電容量達千伏安。投資300萬元建成的接龍水廠和投資400萬元建成的壓縮天然氣站能滿足集鎮30000人的生活需要。占地7.3畝的三級客運站和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的農貿市場,將有效地帶動接龍經濟發展。
農業資源眾多
接龍鎮土地肥沃,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氣溫18.6℃,最高28.9℃,最低7.9℃;全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全年日照1176小時,無霜期320—350天。盛產水稻、玉米、紅薯、蔬菜、辣椒、密柚、茶葉等農副土特產品,已建成辣椒基地10000畝,花椒8000畝,小觀密柚4000畝,蠶桑2000畝,2009年年產蔬菜10萬噸,被確定為重慶市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生豬養殖業發展迅速,已有散養農戶1.3萬人,規模養殖戶30戶,年出欄商品豬近10萬頭,年產家禽120萬隻。“接龍”牌無公害農副產品已註冊三個大類,368個品種,“接龍”牌土雞蛋走入主城市場,供不應求。
歷史沿革
接龍場在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孔毓忠改編時屬節里十甲。民國初設為鄉級政區,1929年稱接龍里,1930年6月建接龍鄉,1935年改稱接龍聯保,1940年與雙新聯保合併為雙龍鄉,1941年接龍、雙新鄉分設。解放後,1952年12月劃接龍、南沱鄉部分轄區建柏楊鄉,又劃接龍、太平鄉部分轄區建大礦鄉。同年11月撤柏楊、大礦鄉,其轄區各回原屬。1956年1月南沱鄉併入,同年11月復置南沱鄉。1958年9月接龍、南沱鄉並建接龍公社。次年2月改稱接龍管理區,8月分設南沱管理區。1960年4月南沱管理區併入。是年12月管理區改為公社,1961年7月分置南沱公社。1982年改公社為鄉。1993年12月撤接龍、南沱鄉並建接龍鎮。2001年7月撤小觀鎮、和平橋鄉、涼水鄉(除雙寨村外)、雙新鄉併入接龍鎮。
鄉鎮建設
接龍鎮轄區內有重慶神盾水泥實業有限公司、重慶市巴南區榮華頁岩磚廠、重慶希林黃酒廠,另有3家花炮廠,3座小型水電站,10家採石場等骨幹企業。2002年鄉鎮企業總產值20925萬元。
接龍鎮山區新型工業不斷發展壯大。堅持大力招商引資,推進山區新型工業化進程。引進重慶水泥實業有限公司投資3000萬元,對原接龍水泥廠進行了擴能技改,年產水泥由原來的10萬噸增加到30萬噸;接龍鎮引進重慶白果樹調味品有限公司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可實現年產值500萬元;重慶鋼鐵集團礦業有限公司即將入場開發接龍鐵礦。在2010年建成,建成後年產原礦40萬噸、精礦20萬噸。位於橋邊村的天然氣已由中石化江漢石油分公司進行鑽探,已鑽井3100米,在7月中旬探明儲量,很快進入開發。我鎮頁岩儲量巨大,全鎮現有2家頁岩磚廠,年產值1500餘萬元,預計在2012年將引進3家企業,全鎮頁岩加工年產值達1億元。
接龍非公有制企業猶如雨後春筍,已發展到37家。 接龍鎮物產豐富,盛產優質大米、玉米、辣椒、蠶繭、茶葉等。接龍鎮實施了萬千百十工程發展戰略。萬:即花椒、辣椒基地各1萬畝,每年新增1萬平方米城鎮建築面積;千:即乾果、涫溪蜜柚基地各5000畝,花卉苗木基地3000畝,並建立每年養蠶發種6000張的蠶桑基地;百:即通過努力,每年農民人均增加純收入100元;十:每年完成10件民心工程。逐步建立六大基地(辣椒、花椒、涫溪蜜柚、乾果、花卉苗木和蠶桑基地),實現農村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同步增長。接龍鎮農村產業結構調整邁出新的步伐。按照“引業主、建基地”的方式,加快發展特色農業,推進農村產業結 構,結構建成了無公害接龍辣椒基地10000畝、小觀蜜柚5000畝,被市農業局確定為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接龍牌無公害農產品已成功申報商標註冊。建立社會保障服務大廳,搭建勞務輸出平台,常年有序輸出農民工1.2萬人,年掙回勞資1億多元。
民間文化
接龍鎮民間文化傳承久遠,且有較深厚的底蘊。鎮內常見的有民間吹打樂、梆鼓舞、儀式戲劇、民歌、民間故事等多種形式。全鎮有民間吹打樂班300餘個,樂手1000餘人;儀式戲劇班子18個,人員50餘人,其中曾由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的民間故事講述家、民間吹打樂手20人。 吹打樂顧名思義就是吹管樂器與打擊樂器合奏的音樂。在民間流行的吹打樂中,吹的部分除了吹管樂器以外,還常用拉弦和彈弦樂器,因此民間藝人把吹打樂細分為“粗吹鑼鼓”和“細吹鑼鼓”兩種:粗吹鑼鼓--又稱粗十番。指用嗩吶、管子等吹管樂器和"大鑼大鼓"合奏的形式;細吹鑼鼓--又稱細十番或絲竹鑼鼓。指由絲竹樂器和打 擊樂器合奏的形式。1999年,民間吹打樂被重慶市文化局命名為十大民間藝術之一的“巴渝吹打”,成為享譽巴渝的“吹打之鄉”。中國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民間吹打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