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

《採桑子·而今才道當時錯》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該詞上片描寫自己與表妹之間只是一種錯,抒發了自己淒迷的心情。下片開始寫無可奈何的心境,表達了詞人內心的無奈之情。全詞以懊惱之意寫分離之苦,語少而意足,辭新而情悲,有跌宕搖曳之姿。

作品原文

採桑子

而今才道 當時錯,心緒淒迷 。紅淚 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

情知此後來無計 ,強說歡期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才道:才知道。

淒迷:淒涼迷亂。

紅淚:指美人的眼淚。

無計:無法。

歡期:佳期,指二人重會相守之期。

1.

採桑子:又名醜奴兒、羅敷媚等。雙調四十四字,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韻。

2.

才道:才知道。

3.

淒迷:淒涼迷亂。

4.

紅淚:指美人的眼淚。

5.

無計:無法。

6.

歡期:佳期,指二人重會相守之期。

白話譯文

現在才知道那時我錯了,心中淒涼迷亂,眼淚默默落下,滿眼看到的都是春風,事物卻非於從前。

明知從此再也無法見面了,勉強說後會有期,像這樣別離,梨花落完了 ,月亮已經在天的西方。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年份未知。自從納蘭的表妹進宮之後,詞人便對她懷念不已。幾年之後,在某一個春光明媚、心情本該最好的日子,痛定思痛,突然發現這場思念或許就不該開始,即便開始也本該早早結束。在悔悟之後,當初的情景再次浮現眼前,容若心中還是有著揮之不去的無限惆悵,於是詞人寫下了這首詞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惆悵與思念。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在容若的詞里,這種幸福與憂傷相得益彰的表現形式十分多見,而這首《採桑子》更是將這種形式運用得出神入化。幾個詞語的鋪陳,看上去猶如一幅水墨丹青,清爽宜人,但細細品味,卻又能品出其中意向堆砌出的情懷。

“而今才道當時錯,心緒淒迷。”有一種美,就在於語言的歧義,“心緒淒迷”是這首詞抒情的重心。這裡的“心緒淒迷”,正是由上面的“錯”而引發出來,但而今才明白的“當時錯”,究竟是當初不應相識,還是當初不該從相識而走得更近,或是當時應該牢牢把握住機會、不放你離去,作者所謂的“錯”是什麼詞中並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這個空間是留給讀者自己想像的,讀者不應該侵占、剝奪,也不能夠侵占、剝奪。

“紅淚偷垂,滿眼春風百事非。”構想那個女子正在偷偷垂淚,這裡似乎是一個錯位的修辭,要說“百事非”,應該搭配“滿眼秋風”才是,但春風滿眼,春愁宛轉,由生之美麗而感受死之淒涼,在繁花似錦的春景里獨會百事皆非的悲懷,尤為痛楚。此刻的春風和多年前的春風並沒什麼兩樣,而此刻的心情卻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後來無計,強說歡期。”“強說”一詞讓這份期待中的歡期變得難以預見,明明知道再也不會有見面的機會了,但還是強自編織著謊言,約定將來的會面。那一別真成永訣,此時此刻,欲哭無淚,欲訴無言。

“一別如斯,落盡梨花月又西”。風動梨花、淡煙軟月中,翩翩歸來的,是佳人的一點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語寫到盡處,以景語來作結:以景語的“客觀風月”來昭示情語的“主觀風月”,這既是詞人的修辭,也是情人的無奈。正是那無限愁懷說不得,卻道天涼好個秋。

容若幾筆淡淡的勾勒,令整首詞躍然紙上。這些千古名句如同一輪圓月,在漆黑的夜裡閃著清冷的光芒。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梁啓超《中國韻文裡頭所表現的情緒》:“哀樂無常,情感熱烈到十二分,刻畫到十二分。”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