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歷史
200多年前,歷史定格在南黃海之濱的掘港-----這裡動地驚天,開始了本地曠古未有的鋪設石板街的建築宏舉。串場河上運載石料的木舟桅檣林立,街道東西飛揚的沙土中號子震天,於是這歷經多年的浩大工程被載入史冊:乾隆五十九年(1774),吳永瑞、汪席儒等糾合徽西各商捐購石板,自鹽關以東鋪街道四百丈。嘉慶二十年(1815),汪桐等各商自西圈門巷口至三元殿止,鋪石板街道一百七十四丈四寸。二十一年(1816),續鋪嚴家巷口到龍王橋止,一百六十六丈二尺二寸。二十三年(1818),續鋪南街嚴家巷口至煙墩橋止,九十七丈四尺五寸。二十四年(1819),續鋪涵洞口至地藏橋止,九十八丈五尺。總計前後修整石路九百三十六丈二尺三寸。
建築模式
《如皋縣誌》記載:掘港石板街有3條:正街、岸街、豎街。正街又叫北街,岸街又稱南街。正街東起龍王橋,西至舊鹽關。岸街東起煙墩場,西至地藏橋,豎街北端在上真觀前與正街相接,南行過雲浦橋與南街相連,南北街似兩條巨龍伸展蜿蜒,頭為龍王橋與煙墩橋,尾為關西五里墩與范公堤上的燒香爐。花崗石石板則是龍的胸甲和鱗片,清時街旁60多條碎石鋪成的小巷是龍腳,居高望之,顯得大氣而厚重。全鎮除3條石板街外,還有蔣家橋巷、武廟巷、城隍廟巷及大王廟巷的路面亦由石板鋪就。石街一律用長條花崗石平鋪,每塊長3尺3寸,寬1尺,厚5寸,左右各以長短不一寬為1尺的石板豎鋪分夾。整個石鋪路面寬近兩米,兩邊用側磚鋪的人行道亦有兩米,舊時能供兩乘官轎相向而過。累計鋪面石板,平鋪長寬一致的計8735塊,豎鋪分夾的計7490塊。面對這16225塊石板鋪就的平坦整齊的長街,誰不說這是一個奇蹟!
文化內涵
更值得一提的是石板表面所鐫刻的花紋圖案古錢、瓦、鹿、蝙蝠等,既美化了街道,寄寓了美好的祝願,更起了一個防滑作用,且圖案線條簡潔、樸實,饒有古風。古老的串場河由西南向東北從鎮中穿過,河上跨橋如虹,水清似鏡,倒影入畫,與兩旁迤邐東西的石板街互為映襯。即使號稱淮左名都的揚州石街,與此比起來,也遠弗如甚!
南黃海的美麗富饒,石街人的古道熱腸,極大地吸引了外地客商。近處蘇、揚,遠地徽、晉,客商們鍾情於這一大片未開墾的處女地,致力於開發這充滿希望的鹽商各業。這裡鹽業大興,商賈雲集,樓堂高聳,市井繁榮,掘港因此而被譽為小揚州。鹽行、花行、魚行、糧行、綢布莊、茶煙店等沿街而立,爭相興隆。酒樓菜館應運而生,海味麵點、風味小吃,因時制宜,口味獨特。逢年過節,大興廟會燈會,十里長街,流光溢彩。早坐茶館,晚泡澡堂,老街人的習俗中也自有一種忙碌的閒適。古鎮老街,歷來是志士名人的青睞之地。墨客騷人,多會於此,詩酒唱酬,雅韻十足;老街曾是千里疆場、兵家必爭之地,從早年的的抗倭禦侮,到近代抗日戰爭,解放戰爭,老街一度金戈鐵馬,將士雲集。陳毅、陶勇、張震東、梁靈光等名將曾在這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老街又是經濟發展,革固鼎新的見證人,清末狀元張謇曾於此設署處理墾殖事務,當地圍海造田,興辦實業當由此始。
古街名人
花開花落,月圓月缺,歷史的風風雨雨打造了老街的輝煌,也造就了一批批革命志士、專家學者和社會聞人。如今隨著社會發展,世事變遷,古老的石板街已所剩無多,僅在東街殘留小段。然而在這古老的石街上成長起來的人,無論兩院院士、戎馬將軍、體育健將、商界巨子,還是世居老街的普通百姓,他們的心,他們的魂,都牢牢系在石街這條根上。信步石街,回首往事,舊日老街景象歷歷在目,思古之幽情油然而生200年前的這16225塊花崗石板以及石上鐫刻的圖飾都會給他們帶來歷史的緬懷、情操的陶冶與精神的升華。甘心憑瘦骨,橫臥似街石。碾壓見殷紅,濺揚染春色。赤子之心,坦蕩之懷,正是石街人的精魂!
縣級文物保護
2013年11月19日,如東縣政府下發《關於公布如東縣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通知》。此次公布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總計9處,分別為掘港石板街、栟茶石板街、栟茶大東旅社、栟茶中市街清代建築、河口烈士陵村財神廟、馬塘毗廬殿、雙甸星光居委會姚宅古井、袁莊鐵果門村古井、掘港東永升店古井。至此,全縣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總數已達29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