掖縣滑石雕刻

掖縣滑石雕刻

掖縣滑石雕刻是原產于山東萊州的一個以當地特產“萊州玉”為原料進行手工雕刻的工藝品種,它在中國滑石雕刻工藝品中占居重要地位,是北派滑石雕刻工藝的發祥地,也是萊州民間美術工藝中的一顆璀璨明珠,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藝術沉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設計工藝

做滑石雕刻的工具 做滑石雕刻的工具

山東掖縣滑石雕刻屬文化藝術範疇中的民間美術類的一個工藝品種。選料、設計、雕刻、精加工是形成一件作品的四大步驟,與作品獨到的視角、巧妙的構思、創作的靈感、深厚的功力一道成為佳品的精髓之所在。“雕技”是形成掖縣滑石雕刻的關鍵:主要技法有“圓、立、鏤、透、襯、浮、線、巧,對比、分層、呼應,均衡、穿插”。“上光”、“打蠟”是掖縣滑石雕刻工藝中的最重要環節,這一工序起到了潤色、提神作用,為成品的滑石雕刻增添了無窮的活力和光彩。據考,早期藝人們並不知運用此工藝,所雕作品大都經水洗風乾後完成,但作品色彩暗淡無華。後來,經歷代工藝師反覆試驗、琢磨,發現石蠟的特殊作用,採用融蠟上光法對滑石雕刻進行最後一道工序加工,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近幾年,由於水蠟、霧化蠟的運用更是大大地方便了人們的創作,也提高了作品的精緻度,為掖縣滑石雕刻平添了幾分姿色。

流傳歷史

白菜蟈蟈(發財升官之意) 白菜蟈蟈(發財升官之意)

追溯掖縣滑石雕刻的歷史,在記載中有在蒜園子村遺址發掘的4000—5000年前的石雕片,在史志中曾有記載:“宋政和七年(1117年)朝廷取萊郡紋石、貢牛黃、海藻、牡蠣、石器(即雕刻工藝品)”之說。掖縣滑石雕刻至今約1500多年的歷史,經歷代藝人祖輩相傳沿襲至今從而形成帶有濃重地域特色的特種工藝品。在墓葬中,也曾發掘出許多滑石雕刻隨葬品,最早有北齊河清三年(公元563年)的佛造像,精美絕倫。到清末,縣城絕大部分村莊興起了以雕刻小型擺件為業的滑石雕刻藝人,經營方式多為家庭作坊式,農時為農,閒時為藝。但至民國初年,由於戰亂頻發,掖縣滑石雕刻業急劇頹萎,雕刻作坊只剩兩家,各有工匠一二人,年耗原料不過5000多公斤。上世紀60-70年代滑石雕刻達到了鼎盛時期,逐漸形成了六大類、八大門派、120多個品種、2000多種花樣的滑石雕刻作品。主要以花鳥、魚蟲、動物、山水、人物為創作對象,作品出口西歐、北美、東南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70年代曾被當作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在國內外享有極高聲譽,是極具地域特色的原生態民間工藝。

文物研究

掖縣滑石雕刻的重新興起是在新中國成立後。“家家有巧工,戶戶出佳品”,掖縣滑石雕刻成為當時民間最具影響力和規模的產業,並且形成了獨具北方特色、萊州風格的作品系列。這裡流傳著“絕凡塵、琢一品”之說,足見當時民間藝人們對藝術追求的完美和精到之情,有的滑石雕刻作品還曾被做為國禮贈送外國元首,可謂民間工藝中的“絕世佳作”。而在平常百姓中,則有“夫制巨作、婦雕花鳥、兒女小刻”的景象,在掖縣多數村莊內,有“祖輩相傳、婦孺皆能”的普遍性,充分體現出當時掖縣滑石雕刻的繁榮景象。

掖縣“滑石猴”(明代) 掖縣“滑石猴”(明代)

1988年掖縣撤縣改立為萊州市,盛產滑石雕刻原料。這裡的福祿山、黑山、毛家山、粉子山及優遊山盛產鎂石和滑石,二者相伴而生;近鄰的西青山,所產凍玉,質地柔潤細膩,色澤翠綠如凍晶瑩似玉;其它還有漆黑如炭的鳥玉石,花紋酷似豹斑石,流雲石、竹葉石、毛公石、翠星石等均為本地獨有石種,也是這裡民間美術藝人們雕琢佳品的絕佳原料。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礦產資源、氣候條件和人文環境為掖縣滑石雕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雄厚的文化和物質基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