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陰法
功法:端坐於床頭,頭正身直,兩腿自然前伸(血壓低者自然盤膝),足跟並齊,兩手分別互放兩膝之上;雙目垂簾,下視並意守臍下1.5寸處之氣海穴,唇齒微開,舌自然平伸勿與牙齒接觸;呼吸時鼻吸口呼,呼長吸短,出入細緩無聲。
簡論:《指玄篇》說:“先天一氣號虛無,轉運能教骨不枯。”可見真氣是健康之本。真氣由何而生?清代唐宗海說:“蓋人生之氣,生於臍下丹田氣海之中,臍下者腎與膀胱,水所歸之地也。此水不自化為氣,又賴鼻尖吸入天陽,從肺管引心火下入於臍之下,蒸其水化為氣,如易之坎卦,一陽生於水中,而為生氣之根”(《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由於心火是產生真氣的動力,所以欲生真氣,必使心火先下降丹田。心火外陽而內陰,以陽為體,以陰為用,因而降心火的方法稱之為降陰法。
降陰法的要點之一為“垂簾下視”,古人認為,駕馭心火的關鍵在於兩隻眼睛。《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使也。”《性命圭旨》又說:“欲服其心,先攝其目。蓋弩之發動在機,心之緣引在目。機不動則弩住,目不動則心住。”雙目垂簾,下視氣海,目之所到,心亦至焉。心為藏神之所,心住則神凝,神凝則氣聚,氣聚則丹結。所以《陰符經》說:“機在目。”
降陰法的另一要點在於調息。古人認為,真氣來源於心火和腎水,以火煮水方能化氣,但是火無風不燃,因此,風就成為控制火的關鍵。這個“風”在人體之中即為肺臟的呼吸運動,調節呼吸就能駕馭心火。金元時期的養生家丘處機說:“如何雲火兮,後天呼吸;如何用火兮,呼降吸升”(《小周天歌訣》)。這就是說,要想引心火下降丹田,就要利用呼氣。降陰法中的“呼長吸短”,實質上就是把注意力放在呼氣上,這樣有利於心火下行,再加上“內視”和“返聽”就可以達到降心火于丹田之目地。
昇陽法
功法:端坐,自然盤膝,合手(左手拇指與中指指端相扣成環狀,右手拇指插入環內,再與環外的右食指共同掐住左無名指的掌指關節處),並放於腹前的大腿根部,使手心微向上方;閉口、合齒、搭橋;雙目垂簾,下視鼻端;呼吸的要領為:鼻吸鼻呼,吸長呼短,出入細緩無聲。
簡論:心火下交腎水,便可產生真氣,真氣屬陽,陽者宜升,而督脈總督一身之陽,所以引導真氣循督脈上升的方法稱作昇陽法。
在昇陽法中,按照“呼降吸升”的規則,調息的方式由“呼長吸短”轉變為“吸長呼短”,即把注意力放在吸氣上。同時,首竅也要相應的變換。血壓高者仍守氣海,稱觀海昇陽;血壓低者意守泥丸宮,稱觀頂昇陽;血壓正常者意守鼻端,稱觀鼻昇陽。
指玄功重視玄關,玄關一竅,古來多有歧見。指玄關須求諸山根。《指玄篇》說:“勸君保重一分陰,吾此先機在用心。只是人生常運轉,何勞物外苦搜尋。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濟東山老樹根。此個玄機重漏泄,彈琴需要遇知音。”其中的“北海”暗喻聖水,“初潮水”暗喻初生之真氣,亦即古人所謂,“鉛乃北方正氣,一點初生之真陽”。而“東山”則暗喻鼻。《黃庭內景經》注曰:“天中之岳,謂鼻也。鼻之高點稱鼻端,鼻之低點稱山根。”“東山老樹根”實際上暗喻山根一竅。“忙求北海初潮水,灌濟東山老樹根”,就是將“一點初生之真陽”運至山根,這就叫昇陽,亦稱“抽坎填離”或“還精補腦”。根據經驗,初學者徑首山根,易出偏差,不如先守鼻端穩妥,習之既久,自然移往山根。昇陽法中的“搭橋”很重要。古人認為,人在胎育時期,沒有口鼻之呼吸,出生之後,開始呼吸,任督二脈即上斷於口鼻,下斷於尾閭。練功時須設法接通,方有利於真氣的周天運行,猶如牛郎織女憑藉喜鵲搭橋使得相會於天河之上,故稱“鵲橋”。這就是《入藥鏡》所說的“上鵲橋,下鵲橋,天應星,地應潮”中的“鵲橋”。昇陽法中的搭橋,指的是上鵲橋。其法是將舌反卷,以舌尖的底面貼於上顎,有唾液時,以口裹著舌尖頻頻咽下,如嬰兒食乳之狀。
“合齒”即臼齒咬合,合齒與搭橋,均可促進唾液的分泌。唾液分泌顯著增加是昇陽法的效應之一。唾液分泌最為古代養生家所診,稱“靈液”、“清水”、“長生酒”等。《皇庭外景經》說:“玉池清水灌靈根,審能修之可長存。”《指玄篇》也說:“人人會飲長生酒,個個能成不死夫。”現代科學證明,唾液除了含有多種酶類具有殺菌抑菌、助消化的作用外,還含有“腮腺激素”,此激素在抗血管硬化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具抗衰老之功效。腮腺激素是在咽下唾液過程中被食道黏膜吸收的,到胃裡即被分解。練功時將口中唾液分次咽下,可增加該激素被吸收的機會。所以,前人“一口分三咽”的口訣確有道理。
“合手”舊稱“子午連環八卦決”,它的實際意義並不神秘。按上述方式兩手相合之後,兩手的勞宮穴就會受到輕柔而持久的刺激,勞宮是安神鎮靜,解除疲勞之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