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師圖

簡介引

漢代拜師圖石刻原照漢代拜師圖石刻原照
漢代拜師圖像(畫像)石出土於安徽淮北和江蘇徐州交界處的蕭縣鄉下,規格61*90厘米。出土或發掘時間不詳,暫未查到。而此畫像石的墓主生前可能是書師或為職業教育的官吏,其死後仍念念不忘興教強國,完成其未竟之業,故而刻畫於石,隨葬墓內。

圖像結構

“拜師圖”上格為群獸嬉戲。中格左方,四名成年學生跪地候進;師門內,一未冠之童跪地拜師。右方榻上書師一手執一簡,另一手揮毫寫字,是準備給新生作示範。其前有一幾,用於幼童俯上寫字;其身後有一戴冠者和一侍童。下格有汲水、和面、切肉、燒火做飯的眾人忙成一團。廚房上掛有備用的豬腿、魚、雞和一猴偷豬腿。
《儀禮·士冠禮》中說:男子只有年滿二十歲時才舉行加冠儀式,以示從此成年。圖中於師門下跪者,體形弱小和頭不戴冠均顯示出其系未成年者。書師執

漢代拜師圖拓片(2張)筆寫字正在教學,印證了文獻的記載漢代蒙學的教育狀況。到幼童年齡稍大,還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為六藝。在拜師的時候學生也要有禮物呈上,稱為束修,以表示尊敬。《論語·述而》載:“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朱熹註:“古者相見,必執贄以為禮,束修,其至薄者。”《後漢書·樓望傳》載:“建武中,趙節王栩聞其樓望高名,遣使齎玉帛請以為師,望不受。”故此,下格烹製的佳肴,當為宴請書師而準備的。廚房裡的工作緊張而有序,悄悄溜進的玩猴,欲伺機偷食懸掛的豬腿,給忙碌單調的場面,增添一絲情趣。
中格的跪拜者畢恭畢敬,流露出了對知識的渴求和對老師的尊重;書師一絲不苟地執筆教授,反映出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之嚴謹治學之貌;書師凜然端坐於榻上的神態,體現了對傳道、授業、解惑這一職業所具有的神聖性;通過圖中尊卑有序的安排,顯示出漢代的思想觀念和“禮”與“儀”的關係,無怪乎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意思是不學習禮,連自己應該站在什麼地方都不知道;這句話也值得現在人們的深思。孔子不能不算是學識廣博了,但他尚能向老聘和七歲的項橐求教,這就是學無止境的美德,而應被今人借鑑。
在構圖上,下格採用鳥瞰式散點透視法,使眾人的動姿盡收眼底,並有縱深的感覺。二格門外的四人,則用縱向排列的透視法,使人物的安排合理而不零亂,主題突出,結構嚴謹。整幅圖繁密而不感到擁擠,寓靜於動,畫面洋溢著歡快而莊重的氣氛。

歷史考證

漢代拜師石刻拓片照漢代拜師石刻拓片照
徐淮地區山水相連,儒教對周邊區域的影響相應較大,漢武帝時期出於政治的需要“獨尊儒術”,以董仲舒提出的“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數考問以盡其材,則英俊宜可得矣。”(《漢書·董仲舒傳》),以教興國,詔令大力開辦教育事業:“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為天下先。”(《漢書·武帝紀》)。於是,西漢在前朝私學的基礎上,設定了官學。《漢書·食貨志》載:“八歲入國小,學六甲、五方、書計之事,始知室家長幼之節。十五入大學,學先聖禮樂,而知朝廷君臣之禮。其有秀異者,移鄉學於癢序;癢序之異者,移國學於少學。諸侯歲貢少學之異者於天子,學於大學,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則別之以射,然後爵命焉。”人們在進入學校學習知識的同時,以後也可能謀得一官半職。難怪班固在《東都賦》中說:“四海之內,學校如林,癢序盈門。”可見當時大眾思進,人人圖強的狀況。同時,與此同步發展的私學——書館,也方興未艾。書館是私學的蒙學,《觀堂集林·漢魏博士考》:“漢時教初學之所名書館。其師曰書師;其書用《倉頡》、《凡將》、《急就》、《元尚》諸篇;其旨在使學童識字習字” 。“拜師圖”當為安徽蕭縣漢代私學教育的反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