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在銀川市西北約50公里處的賀蘭山東麓的拜寺口,坐落著一對古塔,它們就像兩個孿生兄弟守衛在山口兩旁,顯得格外挺拔。
拜寺口雙塔坐落在賀蘭縣西部的拜寺口。自銀川乘車順沿山公路向西北行,約30分鐘即可到達。拜寺口雙塔矗立在拜寺溝口左側的一架紫色山峰前的一個方形平台上。兩塔東西相距百米,像一對情侶,含情脈脈,形影不離。人們懷著敬仰之情,送給她們許多美麗的名字:“相望塔”、“夫妻塔”、“山神塔”、“海神塔”、“飛來塔”。
歷史
拜寺口,原名“百寺口”,因此處曾有多達100餘座的廟宇而得名。拜寺口雙塔的建造時間並沒有明文記載,但在根據雙塔周圍散落的大量與西夏王陵同風格的琉璃構件殘塊,以及寧夏地方史志的記載,可以確定此處在西夏年間曾經建有佛寺,這兩座塔可以基本確定與佛寺同時期建造,並且同為西夏武烈皇帝李元昊的離宮建築的組成部分。此後雙塔周邊相關的寺廟建築在明代嘉靖年間已經被毀。明朝《萬曆朔方新志》當中,雙塔為當地的重要地標建築。清朝乾隆四年時,寧夏地區發生芮氏8級大地震,但雙塔並未被震倒,具體受損情況不得而知。1986年,寧夏文物部門曾經組織對雙塔進行重修。在這次重修當中,考古隊員發現塔身多處造像和磚結構並不符合西夏時期的風格,根據周邊其他經過修繕的塔的情況判斷,該塔在元代和明代曾經歷過多次修繕,塔身基本上已經不再是西夏當年初建的原物。此外,在這次重修中在兩座塔塔頂的中心柱上發現了西夏文和梵文的銘文,在對中心柱經過碳14測定之後確認均為西夏晚期所造。1988年,拜寺口雙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來源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年兵荒馬亂,山泉枯竭,民不聊生。有一天晚上,在紫石山前拜寺廟裡的老增依稀聽到有人在半空中說話。“此地不可久留”。老和尚出廟觀看,只見拜寺廟東西兩側各約50來步遠的地方不知何處飛來了兩座亭亭玉立的佛塔。老和消心想,天長日久難耐孤寂,只有鐘聲為伴,若有這兩座塔相陪那該多好!決不能讓它們再飛走。於是老和尚心生一計,點著一把火燒傷了東邊一塔,西邊一塔也就留下來了。因而得名“飛來的”拜寺雙塔。此後這裡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據考證、西夏時期境內佛教盛行,開國皇帝李元昊信奉佛教,“他幼曉佛書,通曉經文”,在賀蘭山拜寺口修建佛祖院,寺廟規模宏大,隨寺廟而建立雙塔。近千年來,幾經重修,得到民眾的保護,雙塔秀貌一直未改。雙塔造型精美,均為平面八角形密檐式,東塔高39米,西塔高41米,塔身華麗,每層均用各色琉璃瓦裝飾,塔頂上仰的蓮花瓣剎座,承托著13層相輪作為塔剎。每面塔檐下中間各砌進一個淺佛龕,龕內有磚雕佛像一尊。在佛龕的兩側均飾有直徑30厘米的圓形磚雕獸頭,口含串珠,形象奇特,實屬鮮見。雙塔又各具特色。東塔身高13層,除第一層較高外,以上各層檐與檐之間的距離依次縮短。呈現密檐式的顯著特點。塔室為圓形,直徑3米,塔身南面有一寬50厘米、高2米的券門可進入。塔室正面牆壁上彩繪壁畫,栩栩如生。塔室內第一層高3米為圓木板閣樓裝置。
景點特色
拜寺雙塔,是西夏國王李元昊離宮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年拜寺口寺廟眾多,華麗的宮殿參差交錯,金碧輝煌,它給氣勢雄偉、古木參天的拜寺口增添了無窮的魅力。今天,在個充滿勞動人民智慧型結晶的傑出建築--拜寺口雙塔,已成為研究西夏歷史的重要遺物,同時,也是值得遊客一覽的名勝風光點。
拜寺口是賀蘭山著名山口之一,這裡山大溝深,環境幽靜,面東開口,視野開闊。在山口平緩的坡地上有大片建築遺址。據考證,這裡曾是西夏佛祖寺院所在地。雙塔就建在溝口北邊寺院遺址的台地上。雙塔東西對峙,相距約百米,皆為八面十三層樓閣式磚塔。兩塔直起平地,沒有基座,底層較高,平素無飾,正南辟券門,可進入厚壁空心筒狀塔室。
結構
東塔
東塔總高約39米,塔身呈錐體。每層由疊澀稜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檐外挑。塔頂上砌八角形平座,平座中間為一圓形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以上,每層每面都貼有彩塑獸面兩個,左右並列,怒目圓睜,獠牙外露,十分威猛。獸面口銜彩繪紅色連珠。獸面之間,是彩繪雲托日月圖案。塔壁轉角處裝飾彩塑寶珠火焰。
西塔
西塔總高約41米,塔體比例協調,比東塔較為粗壯。二層以上由數層疊澀稜角牙和疊澀磚構成腰檐,腰上砌成平座,外檐飾以圓形獸頭構件。塔頂上承八角形剎座,剎座檐下,飾以並排彩繪蓮瓣,轉角處飾以磚雕力神,力神裸體挺腹,手托蓮座,栩栩如生。剎座上承“十三天”寶剎。二層之上每面腰檐下均有彩塑佛像及裝飾圖案。各層壁面中心置長方形淺佛龕,龕內有彩塑動物和八寶圖案,龕兩側為彩塑獸面,獸面口含流蘇七串。呈八字形下垂,布滿壁面。獸面怒目圓睜,獠牙外齜,威猛可怖。塔壁轉角處有寶珠火焰、雲托日月的彩塑圖案,這些造像及裝飾圖案,布滿整個塔身。在眾多的造像中,有身著法袍的羅漢,有拄杖倚立的老者和神態瀟灑的壯者。他們項掛瓔珞,腰系長帶,手執法器;有的伸臂,有的跳躍,動作自如,神態各異,充滿了強烈的生活氣息和濃郁的宗教色彩。西塔正東面第十二層佛龕內右上側,有西夏文。在第十層正東的平座上,放置著一個完整的綠色琉璃套獸。塔頂佛龕內置有一根六棱木質中心剎柱,直徑約30厘米,剎柱上有墨書西夏文題記和梵文字。雙塔建築綜合了中原佛塔傳統特點,又把繪畫和雕刻藝術結合起來,構成了兩座雄偉壯觀、絢麗多彩的藝術珍品。
保護
1986年,由於塔身部分建築構件嚴重老化,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部門對雙塔進行了大規模修繕,修繕時間從當年的4月持續到當年10月。2003年,為了保護包括拜寺口雙塔周邊在內的賀蘭山植被,寧夏回族自治區在賀蘭山實行封山禁牧,在拜寺口附近居住的村民被悉數遷出並安置。2012年春節前,銀川市文物局、宗教局、消防支隊專門組織了對包括拜寺口雙塔在內的多處文物古蹟的消防檢查工作。2014年,拜寺口雙塔的修繕工作正式啟動,相關的修繕規劃已經得到了國家文物局的批覆,並於當年完成了拜寺口雙塔的防雷工程。
有關歷史
雙塔始建於何時,史料無記載,明萬曆年間修寧夏《萬曆朔方新志》卷首《寧夏鎮北路圖》中,在拜寺口就標有雙塔。根據塔剎發現的文物推測,雙塔於元代早期曾進行過裝修,修繕了塔剎,粉妝了壁面,但塔身未進行大的修理。新中國成立以後,經碳-14測定雙塔朽木,專家認為是西夏中晚期所建。
明清時期,銀川地區地震頻繁,特別是清乾隆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1月3日)發生一次八級以上地震,雙塔附近的建築、房屋均被震毀,可是雙塔卻仍傲然挺立於崇山峻岭之中,這充分體現了當時西夏建築業的高超技術。
1986年,國家組織力量對雙塔進行了加固維修,有蒙古汗國銀幣“大朝通寶”,元初“中統寶鈔”,絹質“彩繪佛畫”(唐卡)、“絹紙花”,木雕“上樂金剛雙身像”、“木花瓶”和銅佛像等。雙塔經維修後,被國家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交通信息
自助游
1、乘車地點:銀川市新月廣場
乘車時間:旺季每天8點、9點發兩班車
票 價:賀蘭山岩畫15元/人 拜寺口雙塔10元/人
自駕游
銀川---進入G110國道--靠右進入文昌路立交--靠右進入石銀高速公路--賀蘭山岩畫靠左--右轉進入鎮蘆路--右轉進入G110國道--左轉進入鎮蘇路--左轉進入進入Y051,直行5公里為拜寺口雙塔
詩讚
《嘉靖寧夏新志》載有明代安塞王朱秩炅《拜寺口》詩讚雙塔:
風前臨眺豁吟眸,萬馬騰驤勢轉悠。
戈甲氣銷山色在,綺羅人去輦痕留。
文殊有殿存遺址, 拜寺無僧話舊遊。
紫塞正憐同罨畫,可堪回首暮雲稠。
銀川市著名旅遊景點
簡介 | 銀川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塞上古城,境內有名勝古蹟和自然瀏覽景區60多處,其中尤以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西夏王陵和遠古時期刻鑿的賀蘭山岩畫為國內外學者和遊人矚目。 |
景點 | 永寧鶴泉湖 | 寧夏長城 | 賀蘭山岩畫 | 蘇峪口國家森林公園 | 承天寺塔 | 多寶塔 | 拜寺口雙塔 | 海寶塔 | 宏佛塔 | 華夏西部影視城 | 華夏珍奇藝術城 | 黃河古渡 | 青銅峽鳥島 | 納家戶清真寺 | 南關清真大寺 | 南薰樓 | 青銅峽108塔 | 沙湖 | 同心清真寺 | 西夏王陵 | 玉皇閣 | 中山公園 | 鐘鼓樓 | 賀蘭山滾鐘口 | 青銅峽旅遊區 | 白芨灘自然保護區 | 金水園 |水洞溝遺址 | 田州古塔 | 鳴翠湖 | 北武當生態旅遊區 | 兵溝漢墓 | 燕子湖景區 | 馬蘭花大草原 | 寺口子旅遊區 | 牛首山 | 中寧石空寺石窟 | 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亭 | 沙湖自然保護區 | 西夏博物館 | 西夏王葡萄酒業集團公司 | 寧園 | 西夏史話塑像館 | 西夏王宮 | 平羅玉皇閣景區 | 兵溝旅遊區 | 銀川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