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劍泉

拔劍泉

拔劍泉位於漢文化之鄉徐州,漢王鎮丁唐山下。形成於西漢高祖二年,這裡山脈連綿,河流縱橫,素有“山水一色,民事物阜之稱”。是徐州著名的花果、玫瑰[植物物種薔薇屬]之鄉。

基本信息

人文歷史

歷史溯源

拔劍泉拔劍泉
史記》上記載,劉邦被封為漢王后,於公元前205年春,乘虛占領西楚國都彭城,霸王項羽聞訊,親率3萬精兵奪回彭城,劉邦率隊退到漢王丁塘山下,人困馬乏,數日不得滴水,軍士饑渴難忍,劉邦在走投無路百感交集之時,猛地將寶劍往地上一搠,對天長嘆道:"天亡我也!”沒想到當他從石縫中拔出劍時,隨劍間湧出泉水。同時,他的焦躁不安的戰馬也用蹄子趴出泉水,從此,後人為紀念劉邦把這兩眼泉名之為:“拔劍泉”和“馬扒泉”。拔劍泉為一菱形泉眼,猶如寶劍插地時遺留的痕跡。徐州知府蘇東坡曾為拔劍泉開闢水道,使泉水向北流入石狗湖(今雲龍湖)形成現在的玉帶河

“策馬來尋拔劍泉,漢王遺蹟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綠樹邊,溜響消殘龍戰氣,芒寒微動灞陵煙,鴻溝寂寞烏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這首題為《拔劍泉》的古詩是清乾隆33年間,一位名叫邵大業的徐州知府寫下的。

順著湖邊緩步,可見一泓碧水與亭台小橋,四周綠樹環繞,湖內微波蕩漾,水面群鴨浮游,風景宜人。在湖水東部近岸的地方,有一石碑凸在水面上,上面刻著"試劍石"三個紅字,具說宋代蘇轍曾經同蘇軾觀看試劍石,並且寫了一篇《試劍石銘》。

拔劍泉詩聯

《彭城漢祖廟試劍石銘〈並敘〉》 蘇轍

漢高皇帝廟有石,高三尺六寸,中裂如破竹,不盡者寸。父老曰:“此帝之試劍石也。”熙寧十年,蜀人蘇軾為彭城守,弟轍實従入廟,觀石而為之銘曰:維漢之興,三代無有。提劍一呼,豪傑奔走。厥初自試,山石為剖。夜斷長蛇,旦泣神母。指麾東西,秦、項授首。斂然三尺,一夫之偶。大人將之,山嶽頹仆。用巨物靈,不復凡手。武庫焚盪,帝命下取。巋然斯石,不尚有舊。

【拔劍泉】·邵大業(清代徐州知府)

策馬來尋拔劍泉,漢王遺蹟尚森然,一泓暗泄碧峰外,百丈晴拖綠樹邊,溜響消殘龍戰氣,芒寒微動灞陵煙,鴻溝寂寞烏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

【漢王拔劍泉】·徐書信(著名詩人)

劍泉桃李鬧春風,百媚千姿各不同。

爾雅歸來劉項去,青山何羨碧流東。

【漢王廟府對聯】·楊節仲(明代徐州知府)

門迎曲水龍蛇動,戶對環山虎豹藏。

民間傳說

漢劉邦與拔劍泉

關於拔劍泉的傳說,現在流傳下來四種版本,其中三個版本的背景是一樣的,即:公元前205年劉邦奪取彭城後,貪戀酒色,疏於防禦,五六十萬大軍被項羽三萬精兵打得落花流水。劉邦率殘部逃跑,來到丁塘山下,乾渴難忍,非常狼狽,於是才有了拔劍泉的故事。

還有一種傳說的背景是,劉邦斬蛇起義後,藏於安徽一處山谷(現為皇藏峪),後被秦兵追趕,逃到驢耳山和黑山之間,也是人飢馬渴,寸步難行了。但在這四種傳說中,劉邦"拔劍"的細節均不同:

第一個版本是:劉邦逃至丁塘山下,令士兵四處打水。他也跳下坐騎,將劍猛插入地,用以拴馬,然後隨大家一起去找水源。劉邦離開之後,他的馬便用前蹄拚命扒地,結果扒出了泉水。士卒立即報告劉邦。劉邦自然高興,拔腿往回跑來。不料被一塊青石絆住,起來一看,那塊被絆翻的石頭下,湧出了泉水。劉邦更加高興,來到跟前,猛地拔出劍來,不料泉隨劍涌,噴出數尺高。這三個泉眼,分別被後人命名為:馬扒泉、絆倒井、拔劍泉。

第二個版本是:劉邦逃至丁塘山下,人乏馬困,絕望地拔出劍來,往地下刺去,並仰天長嘆:"天亡我也。"不料,抽劍時,泉水隨之湧出。他乘坐的烏龍駒也以蹄扒地,扒出水來。於是分別取名拔劍泉、馬扒泉。

第三個版本是:劉邦在丁塘山下下了馬,把寶劍"嗖"地一聲插進地里,一屁股坐下,仰天長嘆道:"難道我劉邦會真地敗在項羽手下嗎?"那匹棗紅馬聽了他的嘆息,咴咴直叫,兩隻前蹄不停地扒地,竟扒出水來。劉邦一高興,把寶劍拔出來,竟也冒出水來。拔劍泉與馬扒泉的名字便由此而來。

上面三個傳說版本,均發生於丁塘山下。

發生在丁塘山以外的一種傳說是:劉邦被秦兵追至黑山口(也在漢王鎮),舉劍對天,長嘆道:"天啊,如容劉邦在,水從石中來。"說罷,把寶劍往地下一戳,入石三尺,拔劍時,水從石縫中湧出來,故名拔劍泉。他的坐騎也在劉邦身後不住地用蹄刨石,也刨出許多泉眼,因泉眼如篩,這個馬扒泉又名篩底泉。

上述傳說,版本不一,很可理解。因為是傳說,傳來傳去,難免變化多端。傳說,是一種民間文學,每傳一人,便增加了一人的創造性和想像力。故傳說沒有對錯之分,信不信由你。

現狀

現在人們所看到的拔劍泉已用水泥砌成一個長方形大井,馬扒泉則擴展成一個蓄水湖,兩泉湧水晝夜不斷淨逸溫潤,此流水量約為2592/日立方米,成為漢王鎮家田灌溉的重要水源之一。

在拔劍泉南岸的綠草地中,立著十餘塊大小不一的碑碣,碑碣上深淺不一的文字上記載著這方神泉千年不逝的歷史,印證著拔劍泉千年的涌動和古樸的漢風.

著名景點

拔劍泉拔劍泉
徐州三面環山,古代曾有72眼山泉。最有名的當數飲鶴泉,位於雲龍山上。其次為拔劍泉,共有三處:一處在城南30餘里的湖山,一處在城西南20餘里的丁塘山,一處在城東北的二郎山。三處山泉均名拔劍泉,而且均與劉邦有關,但名聲最大的,至今仍然晝夜不停湧出泉水的,只有丁塘山的那個拔劍泉了。現屬銅山縣漢王鎮,所以又稱漢王拔劍泉。 漢王拔劍泉周圍,早在幾十年前就砌了一個棱形井圈,好像一把巨劍的形狀。泉水形成了一個蓄水湖。水清而微甜,恆溫攝氏16度。晝夜出水量,一說每天約2000立方米,一說約2500立方米。湖周圍是高大的梧桐,水中可映出清晰的倒影。

蘇軾曾偕弟蘇轍到此遊覽,並寫了《彭城漢高祖廟劍石並序》,序曰:"漢王高帝廟有石高三尺余,中裂如破竹,不盡者寸。父老曰:'此帝之試劍石也。'"現試劍石立於湖中,半截露出水面。

拔劍泉東有一尊劉邦塑像,而泉之西有一尊"石祖",即石做的男性生殖器。

特產

拔劍泉景區所在漢王鎮,盛產玫瑰花、石榴葡萄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