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背景
隨著一年一度的網路打折促銷活動臨近,一眾網購粉紛紛摩拳擦掌,蓄勢待發,心中只有三個字:“買買買”。但不少人事後會發現自己其實買了一大堆並不實用的東西,費時費力又費錢。有人甚至痛定思痛,自嘲再買就剁手,被網友戲稱為“剁手黨”。
如今,很多東西唾手可得,很多人反而覺得喜悅和滿足感越來越少、越來越短。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也是歐美出現“拒買”呼聲的社會背景。
溯源
早在2006年,美國舊金山就有10個互相認識的朋友,因為受夠了消費至上的生活方式,以及為了促進環保,決定一起接受一年不購物的挑戰。他們將此舉命名為“簡潔行動”。
隨著“簡潔行動”的影響力漸漸擴大,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回響,這一行動開始在歐美國家掀起了理性消費、拒絕浪費的潮流,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回響。很多人開始希望擺脫對物質的依賴,重新尋找生命的真正意義和快樂之源。
基本規則
1.不買新衣服、鞋子和佩飾,“除非真的很需要,沒有其他東西可取代”。
2.不買新玩具。“我們自己做玩具,跟別人交換玩具,或者到社區遊樂中心”。
3.不買零食。“我們在家自己做點零食和小點心。”
4.不買新的洗護用品和化妝品。“我用完現有的護膚和化妝品後,要么不用,必須用的話嘗試自己製作。”
5.不買新的居家用品,可以和朋友交換,或者廢物利用。
6.允許醫藥、旅行方面的消費。
媒體評論
拒買族看來有點極端。但這個嘗試的最大意義是它能令人反思:我們的生活是不是真的需要那么多東西?我們的快樂之源是否來自購物?當然,每個人的價值觀、消費觀千差萬別,並不是一定要一致。只不過,把視線暫時從購物網站移開,認真想想這些問題,對誰都有益無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