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拉穆群島(LamuIslands)位於肯亞東北部海濱,北邊距索馬里邊境只有不到100公里。整個群島由拉穆島、曼達島、帕泰島和基瓦尤島四個大島以及周圍的若干小島組成。
拉穆島上的拉穆古鎮至今仍保持著幾個世紀前的風貌。曲折狹窄的巷道、古色古香的建築讓人仿佛一下子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幾百年前的古代。拉穆島上的拉穆鎮已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
拉穆古鎮的街道兩旁遍布著出售阿拉伯與斯瓦西里風格工藝品的商店。
拉穆島還是世界文化遺產之島,島上有一座被分為美麗(beauteous)和幸運(Fortunate)兩部分的石頭城。
每天下午有航班往還於首都奈洛比和拉穆,航程1小時45分鐘。
中國元素
2013年2月底,中肯合作實施調查肯亞拉穆群島地區水下考古項目2012年度任務結束,作為泉州唯一的參與人員,泉州博物館考古部水下考古專家張紅興返泉後披露了一個意外發現: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德化瓷殘片被作為裝飾品,鑲在了非洲肯亞的民宅門框上。在中肯合作實施調查的肯亞拉穆群島地區水下考古項目中,雖然從沉船中發現了富有閩南元素的東西,比如德化瓷殘片,但由於所占比例甚小,不足以說明所考察沉船與泉州的關係。不過,考察人員卻在民間走訪了解沉船線索時,意外發現閩南文化影響著當地民宅的建築裝飾。在走訪肯亞拉穆群島一古鎮時,考察隊員看到一戶民宅的門楣和門框上用陶瓷殘片做裝飾。當他細瞧當地的陶瓷殘片時,驚喜地發現陶瓷殘片中不少與泉州關係密切。“從瓷片的紋飾、顏色、釉色和器形等特徵判斷,不少瓷片很可能來自德化窯。”他說,他向民宅主人諮詢得知,這些陶瓷殘片均是主人在附近海域海灘上採集或是從海里打撈上來的。
在另一戶民宅的浴室里,四壁和屋頂上鑲嵌的陶瓷殘片更讓張紅興驚喜不已。原來,德化窯系特徵的明清陶瓷殘片比比皆是,有變形壽字碗、盤,帶有印花紋、圈點紋、花卉紋、菊花紋等的茶盞或茶杯,有藍釉、醬釉杯,碗底還有“金玉”款和“雙玉”款的瓷片。
拉穆群島民自稱中國人後裔
2005年,肯亞拉穆群島一位名叫謝里夫的女孩,自稱是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所率領船隊船員的後裔,曾來中國“尋根問祖”。拉穆群島周圍有鄭和沉船,一直是當地的一個傳說:大約在600年前,一艘中國商船在拉穆群島附近的海域觸礁沉沒,幾十名水手逃生到岸上,在南端的上加村登入,後來遷至西尤村,並繁衍至今。雖然沒有文字記載或直接物證證明這些人的祖先是中國人,但他們仍堅稱自己是中國人的後裔,因為這是世代相傳的家訓。
民間瓷碗頗像德化窯瓷器
在這次考察中,張紅興走訪謝里夫家,見到了她的母親。她母親拿出一個中國青花瓷碗。雖然這個碗很小,碗底也沒有印著“某朝某代製造”等字樣,甚至碗上還有裂縫和用膠粘過的痕跡,但她母親堅持說這是她家的傳家寶,十分珍貴。
張紅興看了青花瓷碗後認為,雖然這個碗的紋飾與德化窯系的陶瓷不同,但從碗的其他特徵看,它具有德化窯瓷器的多方面特徵,紋飾是當地人根據當地文化定製的。
在謝里夫家附近的河灘上,調查隊員還找到了較多清民國時期的德化瓷系陶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