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斯基,H.J.
正文
![拉斯基,H.J.](/img/1/cc8/nBnauM3X0ADNzgzN0gzNwgDM5ETMwADMwADMwADMwADMxAzL3AzL0A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青年時代的拉斯基是多元主義者,他批判了傳統國家學說的“神秘主義一元論”,集中攻擊了作為一元論基礎的主權理論,指出關於國家具有至高無上主權的一元主義理論是不符合實際的,當國家與教會、工會、商會等團體發生衝突時,各種社會團體常能得到其成員的忠誠和服從,這會迫使國家對它們作出讓步。拉斯基由此得出結論:社會基本上是聯盟性質的,國家是人類多種形式的團體之一,其性質與其他社會團體並無根本區別,它們之間的關係是並列的而非從屬的。他主張建立一種多元主義的國家,它由一系列目的可能極不相同的合作團體組成,國家主權將分配給具有不同職能的團體和自治區域。
1923年工黨上台執政後,拉斯基的思想開始發生變化。他放棄多元主義國家觀,承認國家在性質上不同於其他社會團體,具有超越於其他社會團體之上的強制性權力。他把國家說成是“社會大門拱頂石”,“社會的基本工具”。認為國家的目的在於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欲望。30年代,受資本主義危機、法西斯主義崛起和工黨政府倒台等因素的影響,拉斯基的思想表現得十分激進。他接受K.馬克思的觀點,把國家看作階級統治的工具,完全摒棄了多元主義。
拉斯基終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他早年的政治思想基本屬於費邊社會主義。當他宣傳多元主義時,其目的在於保護工人組織免受政府控制的自由。當他推崇國家的作用時,其目的在於使國家成為實現社會主義的工具。他主張基本工業國有化,要求政治民主服務於經濟民主或社會主義,希望通過和平道路實現對社會的改造。1925年後,拉斯基開始懷疑通過和平的政治民主途徑實現大規模經濟和社會制度改革的可能性。他認為沒有經濟安全,就沒有自由,如果社會衝突加劇,勢必導致自由的毀滅。他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認為現實國家的權力控制在掌握著主要生產工具的集團手中,他們絕不會自動放棄權力,允許變私有制為公有制。因此,要實現社會主義,暴力革命幾乎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拉斯基從戰爭期間各階級、政黨的合作以及全民族的犧牲精神、愛國熱情中,看到了新的希望。他提出了一種“同意的革命”理論,主張在各階級、各團體高度的“公共利益感和公共安全感”的基礎上,通過民主和協商的方式,實現對資本主義的和平改造,最終建立一個“計畫化民主國家”,廢棄資本主義私有制而保留其民主的政治形式,摒棄蘇聯社會主義的“專制政治”而保留其公有制度,把民主與社會主義結合起來。這些思想使拉斯基成為戰後民主社會主義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