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作者:高傑賢
出版社:解放軍文藝出版社版次:第一版(2008年10月1日)
平裝:270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定價:28.00
內容簡介
1948年,長春地下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只有茂昌大藥房支部還在活動,在這個秘密活動站里,除了東家高玉德外,他身邊的經理金子明、帳房先生周西同和“瘸舅”等人都是地下黨員,面對國民黨實行“搜糧養兵”、“軍民同守”的嚴峻形勢,他們發動了震驚全國的搶糧事件,不幸遭遇開槍鎮壓,為減少平民傷亡,關鍵時刻,一位地下黨員以自焚的方式制止了事態的擴大……這部再現“長春困戰”中地下工作者對敵鬥爭的長篇小說,具有相當強的文學性和可讀性,堪稱《夜幕下哈爾濱》的姊妹篇!既有白色恐怖下的神秘暗戰,更有戰爭夾縫中的震撼故事,小說在集中描寫地下工作者獻身精神的同時,也客觀再現了戰爭中的飢餓和逃難。作者用新視角在大事件的背後掇拾鮮為人知的故事,塑造普通而又非常的人物,並將靈魂升華與行為的扭曲置於戰爭夾縫進行考驗。在寫作特色上,善於將波瀾起伏的懸念賦予詩意的文學象徵,用現實主義的筆法不時地詮釋看似荒誕的情節。同時特別尊重當代讀者的閱讀變化,捨棄瑣屑的描寫,使小說精粹而富有更大的審美和思考空間。
編輯推薦
1、白榆
一般說來,將三個月的史實寫成一部長篇是很不方便的,因為它的時間跨度太小,不像從十年百年當中選材那么容易,但《拂曉長春》成功了,這主要是結構突破的原因。作者說他受到了秘魯作家略薩結構現實主義的影響,我看說的不夠準確,應該是受到了略薩結構創新的影響才對。因為略薩的《綠房子》是中國套盒式的結構,即故事裡套故事,而《拂曉長春》則不是,我姑且認為它是游蛇結構。正是這種傳統小說中不常見的游蛇結構救了命,不然寫三個月的事情不靠大量的細節和心理描寫,就不可能出現長篇的威嚴。
《拂曉長春》的結構是有特點的,不是不會寫,就是非常會寫才能結構出如此的特色。看看,長春圍城的初期,書中的人物是總體是團聚在藥房裡的(想出去也不大可能)。後來因為地工出事兒東家受到了牽連,因為待不下去了才出現了走死逃亡情況。東家不辭而別是一條線,“地工”入獄是一條線,劉勝策反和準備營救是一條線,寶山送情報是一條線,瘸舅送太太逃亡是最長的條線。故事隨著遇難、逃難的腳步在5條線上緊張地進行,這就使說小說開始了散開敘述,散狀結構像游蛇一樣遊動。這種散,既符合生活的邏輯也突出了戰亂帶來的驚險和苦難,但靠什麼將其有機地連在一張故事的網上呢,作者很機智,他靠人物互相牽掛的心理暗線,同時借用影視的蒙太奇手法,通過轉換場景和鏡頭的切換來實現結構和人物關係。如此用多元、多線性經歷來豐富小說的內容和文字,實現了型散神凝,人散夢牽的效果。
就小時空大小說來說,《拂曉長春》的結構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當然也是一種值得稱道的探索與突破。
2、吉林市作協主席 邱蘇濱
幾乎是一口氣讀完了小說,可見小說還是很耐讀的,幾十萬字呢!眾人評說,各有角度,但卻忽略了作者最重要的思想,這也是作者最狡猾的構思,他把它藏在了作品事件和人物的深處,那就是人生的尷尬和無常。而這恰恰是作為具有革命歷史背景題材的小說所不能允許有的思想。作者很聰明,他把它藏得很深;作者也很圓猾,所以他沒有把這種思想寫透。至於說是寫“地下鬥爭”還是寫“困長春”,還是寫“困長春”“搭上了地下鬥爭這條線”,都不是主要的。如果真能寫深寫透“人生的尷尬和無常”——無論對於普通人還是“地下工作者”,無論是對於“好人”還是“壞人”——顯然,這部小說的思想力度就可以重新評價了。
3、高級編輯 龍欣:
我讀書一貫是一目十行,可這次例外,《拂曉長春》我是一個字一個字讀的,誠如各位評家所說,小說很成功。我概括小說的成功是:一是很好讀,如潺潺流水,流暢,清澈,讀起來很省力,很清析,印象深刻,立刻就記住了。這和近年的某些作品剛讀就忘了或讀完模糊一片,完全不同。二是小說塑造十幾個特性鮮明的形象,這些形象是多稜角的,不是單色彩也不是臉譜化,他們一言一行無論是高尚的還是卑劣的,都合乎自己的性格邏輯,不牽強,有人性味。第三,小說有理性深度,涉及對戰爭、人性、生命、政權和歷史的思考,這些課題是很重大也很尖銳的。當然,小說是引而不發的,讓讀者自己去領會。還有,小說寫作上有一定風格,忒簡捷,精粹。既有傳統上的跌宕高潮處理(如軍火列車開來的時候,槍響了燈滅了,作者一句“出大事了”,戛然而止,高潮留到了最後),同時也尊重當代讀者的快閱讀和淺閱讀:“捨棄瑣屑”,不拖泥帶水,無繁文縟句。
我最想說的是我當初期望的失落。幾十年來,我一直對長春的大飢餓抱有強烈的興趣,一直期望能有作家直接直接面對這個重大的素材,可是讀罷,發現不是。原來是側面的,更確切說,長春大飢餓只是背景。小說一開頭是寫了飢餓,但那是7月,嚴重的饑荒還沒開始。以後只在45章直接寫了飢餓:周家幾乎全家餓死了,只有座鐘在滴答滴答地走。此外,只有一些細節,和作者的交代,比如,人肉包子事件是從對話間接透露的。我是說,在規避這個責任問題的時候,不該削弱對長春飢餓的描寫數量和力度。現在,僅僅在個別幾章里做背景托襯,太讓人不滿足了。
4、吉林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郝煒:
作家是在占有了大量的史料之後才動筆創作這部小說的,因此在《拂曉長春》中史料的運用隨處可見,十分自如,較好地融合在情節的發展脈絡中。說實話,我更欣賞其中大量成功的細節描寫:比如採血車路過國民黨守軍哨卡時,軍官雁過拔毛,居然從活“屍體”(我軍化妝人員)嘴裡拔下兩顆金牙!對軍官的貪腐嘴臉的刻畫和描寫入木三分;靜美從韓參謀家逃走時不惜冒著重入魔掌的危險折回來,就是為了取半袋小米,可見米在當時的珍貴;高玉德為了能過卡子,不惜用石頭把自己的手磨出繭子,因為在我軍看來,繭子就是最好的路條,可後來因為手上的繭子反而差點被國軍抓了起來,讓人哭笑不得,量像這樣生動鮮活的細節,使這部書變得厚重起來。可我不明白,一個如此好的題材,為什麼非要搭上“地下鬥爭”這條並不新鮮的船呢?
5、歷史的想像與想像的歷史 作者:李正委
《拂曉長春》一書,講的是長春解放前夕,以藥材鋪為掩護的地下黨組織機警而頑強地開展地下鬥爭,配合圍城部隊早日解放長春的故事。長春地下黨組織遭到了嚴重破壞,只有茂昌大藥房支部還在活動。東家高玉德不排斥革命,他的身份以及八面玲瓏的圓滑態度使他能夠為地下黨提供掩護,藥房的經理、賬房先生、司機等都是共產黨員。國民黨“搜糧養兵”、頑固抵抗的政策使城內餓殍遍地,地下黨發動了搶糧的暴動,犧牲了一名黨員。他們千方百計為城外部隊搞到珍貴藥品,在運送過程中又犧牲了一名同志,並把高玉德的兒子寶山也牽涉進來。為了爭取力量,早日解放長春,他們冒險策反了主動表示好意的警察四分局局長蔡受天。不幸的是蔡受天被敵方特務識破,他供出了共產黨員金子明。金子明基於對東家高玉德的不信任以及把情況複雜化的願望,把高玉德拉下水,不料黨員周西同為了保護高玉德而主動投案。與此同時,國民黨特務早已在藥房安插了眼線,地下黨組織漸漸暴露。黨員劉勝為救金、周二人,緊急策反了國軍一個班,卻在救援過程中落入敵人圈套,劉勝不明不白地犧牲了。高玉德到瀋陽暫避,寶山在幫助藥房黨組織偷送情報出城後就加入了衛生隊,後來犧牲在隨部隊南下的途中。藥房地下黨組織最後一個黨員“瘸舅”護送高玉德的家眷到安全的地方後,又回到藥房調查敵人安插的眼線。長春已經解放,“瘸舅”終於確認了潛伏在身邊的特務就是“傻子”。此時,“傻子”已經受命潛伏下來準備進行長期的暗中破壞和特務活動。“傻子”企圖炸毀解放軍一趟運送軍火的列車,“瘸舅”發現並阻止了這個陰謀,自己卻犧牲在“傻子”的槍下。“傻子”也現出了特務的原形,被槍斃了。
書評
中國作協副主席陳建功評《拂曉長春》
每一個人的犧牲都應被牢記
在我國文學界積極以豐碩的創作成果迎接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長春作家高傑賢推出了他的長篇小說新作《拂曉長春》。此前我對高傑賢知之甚少,只知道他寫過散文,也寫過短篇小說,作為作者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拂曉長春》之所以被列為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扶持項目,是因為它獨特的視角引起了我們的關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反映人民解放事業,表現新中國誕生偉大曆程的作品從未間斷,特別是正面反映長春解放的小說、紀實文學和電影,也出現過多種並產生巨大的影響。而《拂曉長春》,雖然也是以長春困戰為背景,卻選取了一個新穎的、鮮為人知的角度——它以茂昌大藥房黨支部的活動為線索,描繪驚心動魄的地下鬥爭。應該說,小小的秘密活動站,地下黨員金子明、周西同、“瘸舅”等等,都是再普通不過的地下黨員,然而他們卻以傾情的投入、超人的智慧,演出了恢弘壯闊的歷史轉折中驚心動魄的一幕。《拂曉長春》從另一個側面展示了新中國的創立,是千千萬萬普通人犧牲與奉獻的結果。在“以人文本”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這部小說所展示的“新的視角”超越了題材方面,而具有了立足當下、審視歷史的題旨深度。茂昌大藥房的主人公們,在新中國新的生活中,非但沒有贏得應有的尊榮,反而因為地下工作的特殊性,遭遇坎坷,甚至使他們的命運各有各的不幸。小說從這種意味深長的反觀中,傳遞了作家對於人,對於人民,對於每一個雖然普通卻犧牲巨大的家庭的感慨與深情。因此,可以說,這部作品,既是對傳統革命軍事文學的繼承,也是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對這一題材的突破。
虛構性與紀實性的結合,故事性與抒情性的結合,素樸敘事與傳奇情節的結合,是這部作品的主要藝術特色。古人在小說評點中常常以“真也似”作為一個重要的美學標準,我以為,作家採用紀實與虛構相結合的方式,更有助於營構“真也似”的藝術境界。據說本書的原型取自作家家庭成員的真實,或許就是這部帶有傳奇色彩的作品又顯得那么真實可信的奧秘所在。而長春解放過程中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被挖掘出來,則成為本書的一大特點,也是它得以征服讀者的奧秘。以這些故事為連綴,幾乎看似一部高潮迭起的電視連續劇,波瀾起伏,驚心動魄,引人入勝。比如茂昌大藥房的幾位在花園酒店擺定親宴,設計灌醉醫院的押車人,冒充六十軍,搶走空投藥品,而後又組織“採血車”,把藥品送到城外,讓解放軍冒充“難民”哄搶“採血車”,等等,都讓人不忍釋卷。而我軍的科長劉勝,躺棺材裡來,又扮成屍體去,過卡子時還被國民黨守軍軍官伸手探進嘴裡,拔去金牙,可謂驚心動魄。正是這些生動的故事和精彩的細節,形成了《拂曉長春》的魅力。作家平實的、從容不迫的敘事風格,源自於其藝術的老到?抑或是因為創作心態的鬆弛?坦率地說,看到內容簡介的時候我就心存緊張,因為我看過太多敘事過於宏大的開頭。以《拂曉長春》所描述的背景,宏大敘事的進入,幾乎是難以避免的。但令我吃驚的是,作家欲擒故縱,他從一個災民往高太太手裡強送小孩入話,引出靜美和寶山的故事,由此烘托出長春困戰的背景,逐步引出茂昌大藥房。整部作品一直以這種從容不迫、不動聲色的態度敷演開去,這種不動聲色,像一隻無形的手,牽動了讀者的閱讀,顯示著雄渾的內在的力量。同樣,篇末一頁“附錄”也是不動聲色的,然而箇中的凝重而蒼涼,未及掩卷,你已動容。
總政文藝局長,著名評論家汪守德評《拂曉長春》
以獨特的方式走進歷史
曾有十年從軍經歷的作者,雖然告別了軍旅生活,卻對軍事題材有一種特別的珍愛。他寫出這部反映革命歷史生活的具有相當質量的長篇小說,應該可以歸因於一種未了的軍旅情結。說不盡、寫不完的中國革命歷史,不斷地被言說和翻新,今天作者又以頗為用心而又用力的筆墨,以自己的方式走進和描繪歷史,創作推出反映戰爭題材的長篇小說《拂曉長春》(解放軍文藝出版社出版),為我們展開了另一幅歷史的畫卷,殊為可喜可賀。
我們知道,波瀾壯闊的解放戰爭是新舊兩個中國的激烈較量,是光明戰勝黑暗的偉大鬥爭。由於民心向背這個根本原因所注定的歷史必然趨勢,蔣氏政權的垮台比雪崩還要快。長春圍困戰在中國人民的解放戰爭史上是一次很有特點的戰鬥,此戰東北人民解放軍採取長圍久困的策略,最後爭取國民黨守軍1個軍起義,1個軍投誠,創造了和平解放大城市的典型範例。高傑賢選擇這樣一個題材,以長篇小說的形式來反映這段歷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這既在於他熟悉這段歷史,更在於他在長春工作,似乎對反映這段歷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作品中,作者並沒有試圖表現長春圍困戰的戰鬥全景,也沒有以更多的筆墨去正面表現我軍如何圍城和攻城,而是把我軍的圍城推作背景,以我地下黨活動的地點茂昌大藥房為切入點和原點,來展開對敵鬥爭的跌盪起伏、扣人心弦的描寫。作品通過情節性、動作性和傳奇性的敘述手法,營造和設定了一種緊張、壓抑而又詭異、懸疑的氛圍,來反映真實的戰爭和戰爭中真實的人及其命運,使作品具有了較強的閱讀張力和吸引力。
在這一特定的戰爭環境下,圍繞藥房展開的鬥爭是相當錯綜複雜和撲朔迷離的。新生與腐朽力量之間在生死關頭的較量往往是十分殘酷的,黎明前的時刻也往往是最黑暗、最寒冷的。在作者筆下,大藥房表面的平靜中閃爍著的卻是刀光劍影,是聽不見吶喊的你死我活的廝殺。作為圍城內應的我地下黨人如周西同、金子明、劉勝、瘸舅等人,為了戰爭的勝利,為了新中國的誕生,他們受責任和使命的驅使,捨生忘死地同敵人巧妙地周旋,展開艱苦卓絕的鬥爭,直至勇敢地獻出寶貴生命,這些人物是平凡樸實而又真實可信的,富於形象的光彩。以陳夢、秋雪、傻子為代表的敵人,雖然其下場早已注定,但依然是拼盡全力來做殊死的抵抗,要把活動在茂昌大藥房的我地下黨全部斬盡殺絕,表現出了極為狡詐、殘忍、暴戾的本性,這就使歷史在這個糾結點上充滿了殘酷血腥的氣味。作者對此所進行的驚心動魄的描寫,特別注意運用許多獨特而耐人尋味的情節和細節,使作品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
作品的筆墨是樸實、簡潔而又細膩的,但卻生動地描繪了圍城之下的人們真實的生活圖景。處在戰爭環境之下的人們,無時無刻不面對飢餓與死亡的威脅,無時無刻不進行著生存和心靈的掙扎。如以較多篇幅描寫的高家人,雖然也寫了他們的恩怨和感情糾葛,更揭示了他們在戰爭的血雨腥風中的不可知的命運,其看似溫情的生活實際上蒙著的是噩夢般的戰爭陰影。為挽救陷於敵手的寶山,他們忍痛讓靜美嫁給敵營的韓參謀,這無疑意味著美好事物的毀滅,給寶山、靜美以及全家都造成極大的心理創傷。高玉德雖然傾向革命、嚮往光明,但面對殘酷的鬥爭內心是複雜的,有時也表現得游移不定,在人格、道德和精神都經受著戰爭的無情洗禮。警察局長蔡受天則是那個歷史時代的特定產物,他為人所不恥的見風使舵的投機行為,最後招致的必然是覆滅。李雲凡則因戰友的犧牲無法證明自己的身份,一直在委屈和痛苦中隱忍。作品對這些人物的刻畫是相當準確深刻的,他們都不是單色調人物,也不都是按照簡單的線索發展的命運,每個人物在其特定的生活背景中又都有其邏輯性和必然性,因而富有一定的認識價值,這也使作品在表現戰爭題材上因具有其獨到之處而顯得意味深長。
我不想把《拂曉長春》視為一部通俗小說,作者嚴肅的創作態度和作品所達到的文學質量,以及我們所產生的閱讀感受,使我們在欣賞這部作品時感到,小說在反映一個似乎老的題材的時候,為讀者提供的是為我們所陌生,能產生新鮮感和強烈震撼的閱讀,它有助於我們在回眸歷史的時候,獲得一種對歷史的真正新的解讀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