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板村

抱板村位於海南省東方市大田鎮,海榆西線公路旁,現有536戶3336人,是東方市第二大黎族村莊。該村多次榮獲省市級表彰,先後被評為"海南省先進基層黨組織","海南省農村‘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學習教育活動先進黨支部"。

基本信息

簡介

近年來,抱板村黨支部緊緊抓住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有利時機,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注重抓好和諧社會建設,帶領民眾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呈現出一派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可喜局面。

抱板村是大田鎮最大的黎族村莊,管轄的土地面積約4.6萬畝,長期以來,因土地管理不規範,造成了抱板村"一塊土地多戶村民耕作,土地撂荒無人敢耕,土地權屬不清"的混亂局面,土地糾紛而結怨或爭鬥的情況時常發生。同時,村里一些閒得無事可乾的青年人拉幫結派,頻頻偷盜作案或集眾鬥毆,嚴重影響了村莊的穩定。

歷史

抱板村黨支部利用大田鎮黨委、政府開展土地清理整頓工作的契機,全面開展土地清理和確權活動。支委們頂著個別村民的責罵,將全村土地的確權、登記等工作分片包乾到全體黨員身上。黨員們踏遍了轄區內的每片土地,對每塊土地的權屬逐宗認定,對有糾紛的每宗土地剖根問底、深究細查,努力化解雙方的誤會和怨氣,對權屬已清楚的土地,他們進行實地測量和登記造冊。

在土地清理和確權工作中,抱板村黨支部共登記土地3.9萬畝,測量外包土地的實際面積比契約登記面積多出800多畝,直接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6萬多元/年,收回長期未開發的土地1700多畝,其中1340多畝採取農戶和村委會簽訂承包契約的方式重新發包給農戶,360多畝通過土地流轉方式發包給外商,並糾正了13戶農戶認"祖宗地"的錯誤行為。

現狀

抱板村原是個"髒亂差"最為典型的村莊,村中道路窄小凌亂,村中污水橫流,禽畜糞便隨地可見。但是,經過短短几年的整治和發展,如今一條條筆直的水泥大道向人們述說著抱板村的驚人變化。2005年10月,西環鐵路提速工程徵用了抱板村的土地,於是村黨支部決定將村集體土地的60萬賠償款全部用做生態文明村創建資金,並爭取鎮政府將50萬征地管理費下撥支持創建工作,主動到市里協調和爭取,爭取團市委投入5萬元在該村創建"共青團文明號示範點",一下就籌集了115萬元的創建資金。為了拓寬村道和減少彎道,抱板村黨支部班子成員分頭做19戶拆遷民眾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從大局考慮,為全村人今後的幸福犧牲個人眼前的利益。

為了節約創建資金、提高創建質量,抱板村支部書記胡志雲同志帶領班子成員多次到市民宗局和市農業局"糾纏",爭取市民宗局支持4萬塊紅磚和市農業局近10萬元用於生態文明村基礎建設,硬化村道27條近4.2公里,修建排水溝2.4公里,為村民修建33個沼氣池。此後,他們還輾轉到市城建局、新龍鎮等單位、部門溝通協調,爭取有關單位和部門提供 "印度紫檀"枝條,組織黨員民眾種植風景樹3000多株,並在主要幹道安裝9盞路燈,美化、綠化、亮化了村容村貌。村黨支部的積極換來了村民的大力支持,在創建工作中,村民們自主投工投勞3600多人次,幫助開挖排水溝、攪拌水泥、曬水保路面等,有的還掏錢購買樹苗自行種植,自己動手美化家園。

創建生態文明村,僅憑硬化村道、種植風景樹是不夠的。為使村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抱板村黨支部還提前預支了2萬的土地資金,在村莊的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各修建一個公共廁所,採用補貼紅磚的方式發動村民修建家庭衛生間,並對村中水井的水質進行檢測,達不到飲用標準的一律填埋廢棄。他們還協調市文體局為村里添置了1副籃球架和2個桌球台,購買了籃球、排球、象棋等多種文體娛樂用品,並利用"三月三"、春節等節日舉辦對山歌、拉烏龜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文體節目,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文化生活。

抱板村過去主要以種糧為主,只能勉強餬口度日,農民的可支配收入少得可憐,村集體經濟薄弱,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如何帶領民眾脫貧致富?如何壯大集體經濟力量?成為了村黨支部班子的當務之急。考慮到本村土地平整遼闊,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單單種植傳統的低附加值糧食作物,實在是一種資源的浪費。班子成員很快達成共識:必須立足本地實際,充分發揮本地優勢,因地制宜,積極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附加值的熱帶高效農業。

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抱板村沒有採取簡單的行政命令作法,而是重在引導,採取了黨員先行和公司示範雙管齊下的辦法。一方面,黨支部做好村幹部和黨員的思想工作,要求村幹部和黨員帶頭轉變思想觀念,勇當產業結構調整的先鋒。村支部委員、婦女主任符春英不僅本人種植了30多畝芒果、40多畝劍麻,還動員自己的親戚朋友也種了300多畝。俗話說:"村看村,戶看戶,民眾就看黨員和幹部"。黨員幹部先行一步的做法,產生了良好的導向作用,極大地增強了民眾調整產業結構的信心。另一方面,黨支部通過各種渠道引資招商,引入外地客商7家,租賃和開發土地近3000畝,產生了良好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農戶在投入不多的情況下與客商共享市場資源、品牌資源、技術資源,實現了雙贏互利,老百姓發展熱帶高效農業的熱情大為高漲。

至2007年底,全村種植甘蔗達6000多畝、香蕉3000多畝,橡膠400多畝,芒果2800多畝,僅甘蔗就為全村人帶來了幾千萬元的收入,全村人均收入達2300多元。民眾的生活水平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戶戶用上潔淨的自來水,電器進入了尋常黎族百姓家,80%的農戶安裝了電話,60%的家庭擁有手機,3戶農戶還購買了"私家車"。生產條件也大為改善,各種農用機械正逐步取代耕牛、犁耙等傳統耕作工具。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逐步壯大,2007年收入近20萬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