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山洋

披山洋位於中國東南沿海,屬於浙江省,是該省省級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

簡介

披山洋披山洋

披山洋位於區境東南部海域,以披山島而名。北自溫嶺市洛嶼以東,南至洞頭縣虎頭嶼以東,東北與大陳洋相接,西南與洞頭洋相連,東西長347公里,南北寬51公里,海域面積17697平方公里。洋內有上浪擋、下浪擋(設有燈塔)、披山、上老鷹、下老鷹、草嶼等島嶼。洋面開闊,水深10―80米,為平坦泥質海底。因處於北上的台灣暖流與南下的沿岸流匯沖地帶,為各種魚類棲息、產卵、繁殖、索餌的良好場所,形成披山漁場,盛產帶魚、烏賊、鯧魚與蝦、蟹。其內側有隘頑灣漩門灣樂清灣等海灣。

特產

披山洋披山洋

該地區位於浙江省著名漁場之一的披山漁場內,此處屬甌江入海口,為台灣暖流、浙江沿岸流、大陸徑流等三大水系交匯區,水溫適宜,水質肥沃,海域遼闊,水生生物豐富多樣,是海洋魚、蝦、蟹等水產種質資源地,蘊藏著各種魚類、貝類、水母類等水產品共約400餘種。
據悉,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披山漁場一年四季皆可捕到帶魚、大小黃魚、鯧魚等各種經濟魚類,年捕撈量在100萬擔以上。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由於海洋捕撈量增多,致使水產漁業資源逐年衰減。建立省級玉環披山大黃魚、梭子蟹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對於保護該區域海洋漁業水產資源和生態環境,緩解水域生態惡化趨勢,維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

風景

披山洋披山洋

大鹿島位於玉環縣東南嶼披山洋海面上,由大鹿、小鹿兩島組成,互以淺灘相接,合稱大鹿島。總面積為1.75平方千米,海岸線長5.45千米。傳說天庭有一隻六瑤花神鹿,為盜綠色種子撒播人間,遭霹靂擊頂,墜入海中。島因傳說而得名,也因山形似花鹿昂首于海面而命名。

大鹿山主峰229.2米,島上森林覆蓋率已達87.5%,林木蓄積量達3300多立方米,有銀杏、香樟、黑松、木麻黃、紅杉、柳杉、北美鵝掌楸等204科534屬近1000種植物,基本形成以木麻黃為主並與其他常綠闊葉、落葉混交的層林,構成良好的植被。環島道路掩映於高大茂密的林間,曲徑通幽。漫步島上,有挺拔的美國紅杉、日本扁柏迎風而立,枝杈相交;有杜鵑花、梔子花遍布遠野;有白玉蘭、美人蕉點綴綠蔭叢中。良好的生態環境,也為鳥類和昆蟲提供了棲息和繁衍的場所。島上有10多種數千羽的鳥類,70多種昆蟲;斑鳩、黃鶯、雀鷹等成群出現。放養的山黃關,也常出沒於林間或昂立於岩崖。1992年11月,林業部批覆建立14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大鹿島是唯一的海島森林公園。

大鹿島山體屬雁盪山余脈坍陷入海中、部分又露出水面後形成,屬大陸下沉的殘片。主要是晚侏羅紀的火山基岩,經億萬年的海浪沖涮和剝蝕風化,形成奇異的岩石、洞穴和礁灘,景觀各具形態。1985年,中國美術學院(原浙江美術學院)教授洪世清致力於“大地藝術”,根據海浪撞擊和海水腐蝕的岩礁塊石的各種自然形態,以摩崖、浮雕、圓雕等手法,雕琢出秦漢繪畫構圖風格的海生動物岩雕近百座。這些藝術作品結構簡煉,手法凝重,形意深刻。香港《美術家》雜誌評論說:“這個觸目都是石雕藝術的美術島,不但在中國,即使在全世界範圍來說,也是一個令人驚異的創舉。”

披山洋披山洋

鹿島的森林,四周浩瀚的大海和沿岸的礁灘岩雕,組成了獨具風韻的山海形勝。目前已形成20處名勝景觀,77個景點。其中龍游洞、索橋風月、八仙過海、五百羅漢、壽星岩、漁翁老洞、亂石穿空、千佛龕為島上八大景觀。島上還有劉海粟、沙孟海、陸儼少、朱屺贍、錢君等名家巨匠所書的摩崖題刻。

大鹿島四周海天遼闊,煙波浩淼,岩礁上生長著眾多的海螺、藤壺、牡蠣、觀音手等海生貝類,可供觀光者拾取,烹煮品嘗,別具情趣。

在其南面海域,是震驚中外的中日“甲午海戰”的古戰場。愛國將領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號”至今還沉睡附近的海底。憑弔甲午英靈,鄧世昌和全體將士及“致遠號”化為民族精神的象徵,訪古追今,讓人慨嘆。因此,大鹿島現已成為聞名中外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避暑觀光旅遊勝地。

島上有二郎石、嘎巴棗樹、滴水湖、老虎洞、駱駝峰、鄧世昌墓和鄧世昌塑像、明代將領毛文龍碑、海神娘娘廟、英式導航燈塔以及丹麥教堂遺址等多處自然和人文景觀。

大鹿島四面環海,盛產對蝦、梭子蟹、海螺、雜色蛤、文蛤以及各種魚類等上百個品種,且以鮮活著稱,為美食家讚不絕口。島上氣候宜人,海風輕飄,雲霧繚繞。美麗的月亮灣、雙珠灘,浪緩沙柔,為中國北部海角最大的天然浴場。也是淺灘拾貝、傍晚垂釣、大海衝浪、晨觀日出、夜伴聽濤的理想去處。[2]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