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生物技術

《抗生素生物技術》,是王以光編著,化學工業出版社於2009年6月1日出版的書籍。

基本信息

圖書信息

抗生素生物技術

書 名: 抗生素生物技術

作 者:王以光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122036681

開本: 16開

定價: 89.00元

內容簡介

本書比較系統地介紹了抗生素的產生和生物技術在創製新型抗生素中的理論和方法。全書共分為七章,包括抗生素產生菌菌種、培養、保藏、選育、發酵、生理代謝、生物合成、代謝調節、組合生物合成和基因異源表達等內容。尤其比較深入地闡述了菌種選育和發酵培養基配方設計的理論和方法。以抗生素生物合成為主線,對各類抗生素生物合成機制、調節及組合生物合成的原理進行了系統的剖析。本書的撰寫力求由淺入深、理論與實際結合,便於新入門年輕科學工作者的理解。本書儘量以圖例對所述原理進行說明,並附有常用的技術方法。本書可供從事抗生素、微生物藥物研究尤其是新藥研究、教學、生產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人員借鑑參考,同時亦比較適合有關專業研究生、本科學生的教學參考書。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生素產生菌的菌種1

第一節 生素產生菌的主要分類1

一、放線菌1

二、真菌1

三、細菌2

四、動物或昆蟲5

五、海洋微生物8

六、極端微生物18

第二節 生素產生菌的培養19

一、鏈黴菌的形態生活史19

二、鏈黴菌形態發育的分子生物學22

三、放線菌/鏈黴菌的營養要求24

四、放線菌在固體培養基上的培養特徵24

五、固體培養基的設計與選擇25

參考文獻25

第二章 生素產生菌菌種最佳化的理論與方法26

第一節 然選育27

一、菌種自然選育的方法27

二、自然選育的操作過程28

第二節 變育種29

一、誘變因子的作用機理29

二、誘變因子的使用方法32

三、誘變育種的新技術34

四、特定目的的誘變育種——抗噬菌體菌株的誘變36

五、誘變育種的分子生物學基礎——DNA損傷差錯修復機制37

第三節 性化誘變育種38

一、途徑工程育種39

二、抗生素生物合成限速階段酶基因的操作43

三、調節基因的操作44

四、轉座子的操作45

五、提高有效組分的理性化篩選46

六、核糖體工程育種48

七、抗性調節育種50

八、生理代謝調節變株53

第四節 種基因突變的分析與定位53

一、基因多態性分析53

二、DNA晶片54

參考文獻54

第三章抗生素髮酵工程55

第一節 生素髮酵原理55

第二節 子培養過程57

一、菌種製備57

二、種子培養58

第三節 酵培養基的設計59

一、發酵培養基的組成要素59

二、 發酵培養基配方的設計及最佳化63

第四節 酵過程參數控制70

一、發酵參數70

二、發酵參數的控制72

參考文獻77

第四章抗生素產生菌的生理代謝78

第一節 源代謝78

一、葡萄糖分解代謝途徑78

二、 碳源分解代謝的阻遏79

第二節 源代謝81

一、鏈黴菌中氮源的礦物質來源81

二、 鏈黴菌中肽及蛋白質的利用82

三、 鏈黴菌中的胺基酸通透酶82

四、 鏈黴菌胺基酸的合成與分解代謝83

五、氮源分解代謝的調控88

六、 鏈黴菌胺基酸合成的調控91

第三節 酸鹽代謝93

一、鏈黴菌中磷酸鹽調控的雙組分PhoR?PhoP系統93

二、 鏈黴菌中其他參與磷酸鹽調控的基因93

第四節 苷酸代謝94

一、核苷酸的分解94

二、核苷酸的合成94

第五節 代謝96

一、 脂類的合成96

二、脂類的分解98

第六節 開關——一個新的基因調控元件99

參考文獻100

第五章抗生素生物合成及其遺傳學101

第一節抗生素構造單位的來源——生源102

一、 聚酮體103

二、異戊二烯類103

三、糖類和氨基糖104

四、胺基酸104

五、3?氨基?5?羥基苯甲酸106

六、環多醇107

七、核苷類107

第二節 要類群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及分子生物學109

一、多肽類抗生素109

二、聚酮類抗生素133

三、聚酮與非核糖體多肽複合型合酶共同介導合成的抗生素183

四、寡糖類抗生素及糖基化酶在抗生素生物合成中的作用189

五、氨基糖苷類抗生素197

六、核苷類抗生素212

七、氨基香豆素類抗生素217

八、異戊二烯類抗生素223

九、林可黴素類抗生素226

參考文獻228

第六章 生素產生菌次級代謝調控及其分子機制229

第一節 生素生物合成全局性調控230

一、生長速率及多磷酸化核苷酸ppGpp的調控230

二、sigma因子231

三、營養代謝的調節232

四、反饋調節235

五、誘導調節236

六、腺苷甲硫氨酸(SAM)的調節241

七、細胞通透性的調節242

八、金屬離子的調節242

九、熱休克反應242

十、抗生素生物合成全局性調控基因242

第二節 生素生物合成的多效性調控247

一、鏈黴菌形態發育分化和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多效性調控247

二、多種途徑抗生素生物合成的多效性調控247

第三節 生素生物合成途徑特異性調控247

一、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徑特異性調控蛋白247

二、各類抗生素生物合成途徑的特異性調控249

第四節 黴菌次級代謝基因轉錄調控253

一、鏈黴菌基因轉錄的特點253

二、鏈黴菌啟動子域的特點257

第五節 節基因的研究方法261

一、小分子誘導物的分離鑑定261

二、啟動子區及活性分析261

三、基因表達的時空性262

四、基因轉錄的起始位點263

五、調節蛋白與DNA的相互作用263

參考文獻264

第七章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組合創製

新抗生素或其先導化合物265

第一節 合生物合成的分類267

一、突變組合生物合成267

二、前體導向生物合成276

三、基因組合生物合成281

第二節 因組合生物合成的原理及其套用283

一、聚酮合酶(PKS)Ⅰ型283

二、聚酮合酶(PKS)Ⅱ型300

三、聚酮合酶(PKS)Ⅲ型307

四、非核糖體肽合酶309

五、後修飾酶在組合生物合成中的套用315

第三節 源基因表達組合生物合成336

一、宏基因組在組合生物合成中的套用337

二、異源基因表達宿主系統342

三、異源基因表達載體系統344

四、抗生素生物合成基因簇的異源基因表達346

五、異源基因表達的組合生物合成349

六、組合生物合成研究存在的問題及展望360

參考文獻361

附錄362

一、放線菌培養常用培養基362

二、 幾種培養基常用有機氮源的成分

分析364

三、鏈黴菌菌種研究常用技術與方法368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