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熊銅方盤

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就有這樣的一個盤子,名叫承熊銅方盤。 初步估算,該承熊銅方盤的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 新疆有些青銅器除了生活用品之功能外,還用於宗教祭祀活動,承熊銅方盤便是如此。

承熊銅方盤神秘之處
有一種盤子,你可能沒見過,它有一種特殊的用途,就是用於宗教祭祀。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就有這樣的一個盤子,名叫承熊銅方盤。1983年,它出土於新源縣的漁塘遺址墓葬。
承熊銅方盤家族成員多
初步估算,該承熊銅方盤的年代約在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4世紀。自治區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說,這個造型有趣的盤子,在絲綢之路上並不孤獨,在它出現之前,新疆就陸續出土過和它題材類似的“家族成員”。
比如,1976年,在烏魯木齊阿拉溝墓葬中就出現過一個盤子,叫承獸銅方盤,器座為一倒置的喇叭口狀的方座,座上承有一個方盤,方盤上立有兩個不知名的小獸,與新源縣出土的承熊銅方盤風格相似。七年後,即1983年,在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又出土了一個人面獸足銅方盤,重46公斤,青銅鑄造,方盤、寬沿、直口、平底,兩側有雙環狀橫耳,有四足支撐,四足上部為浮雕式人面像,下部為駝蹄形。
承熊銅方盤與塞人的關係
如果把這三個盤子擺放在一起,可以看到它們有著共同的用途:塞人用於祭祀的銅製禮器。
塞人是一個很古老的遊牧部族,屬於歐羅巴人種,公元前8世紀出現於歐亞內陸草原地區,被認為是新疆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公元前6世紀至前5世紀左右,塞人從中亞及西伯利亞進入伊犁河流域。留居伊犁河流域的塞人是一個人數眾多的氏族部落,逐水草而居,具有很高的冶煉鑄造技術,銅器是他們生活中重要的日用品器具。
自治區博物館人士介紹,新疆的考古發現中,銅器是重要的門類之一,特別是那些器形較大的青銅器,大多出土於北疆地區。銅釜、銅鼎、銅斧、銅鑿、銅方盤、銅圈等器物,雖不及中原禮器那樣輝煌燦爛,但有著草原遊牧文化的特有氣息。
新疆有些青銅器除了生活用品之功能外,還用於宗教祭祀活動,承熊銅方盤便是如此。
考古專家認為,這種方座器在中亞出土過數件,只是細部特徵有異處,但整體風格相似,被認為是祆教的宗教祭祀用具,是塞人文化中的典型文物。由此推斷,公元前4世紀,生活在伊犁河流域的塞人已經信仰了祆教。
承熊銅方盤是祆教徒的祭祀用品
祆教,也稱為瑣羅亞斯德教和拜火教,流行於古代波斯及中亞等地。祆教認為自然界有光明和黑暗兩種力量,以火為善和光明的象徵。其中,“祆”字屬外來字音,是由唐朝初年的人創造的。
遺憾的是,祆教是何時傳入伊犁流域的卻史無記載。不過,去年,在新疆南部的一次考古發現,讓祆教的存在有了更充分的理由。在塔什庫爾乾塔吉克自治縣提孜那甫鄉鄰近塔什庫爾乾河谷的黑白石條古墓群,考古工作者發掘了春秋戰國時期六座古墓,出土近百件文物。
主持這次發掘的考古專家指出,此次挖掘出土了拜火教火壇、取火棍、拜火教二次葬的鷹頭及典型的二次葬的人骨,從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看,此地就是當年拜火教起源時代保留下來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遺蹟。
古墓群可從三個方面來論證拜火教遺蹟的身份:一是地表黑白石條,象徵著光明與黑暗的對立;二是墓葬所在台地位置高爽,符合拜火教中選擇高潔葬地的要求;三是墓葬中出土人的頭骨、肢骨擺放散亂,均是二次下葬,符合拜火教葬俗。
承熊銅方盤見證祆教沒落
從考古發現與歷史記載來看,塞人常年遊牧狩獵,讓他們對虎、豹等猛獸紋圖案,有種特別的偏愛。承熊銅方盤、承獸銅方盤、人面獸足銅方盤都有猛獸圖案的設計元素存在。
在我國南北朝時期,祆教在新疆得到廣泛傳播,民間信仰者較多,尤其在高昌、焉耆等地,祆教甚至對佛教的傳統地位都構成了威脅。高昌國為限制祆教的發展而設定專門官員,以實施和加強對祆教的管理,並制定具體限制措施。唐朝後期,中原地區的祆教不斷受到打擊而漸趨衰落,而新疆祆教卻仍然活躍。在佛教中心於闐,祆教幾乎取得了同佛教平起平坐的地位。
宋代以後,祆教在新疆逐漸衰落以致消失,但其拜火習俗和節日卻被一些民族保留下來,比如諾魯孜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