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湯泉行宮
湯泉行宮是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承德縣頭溝鎮湯泉村。建於康熙四十五年(1706),占地面積6000平方米,是清帝北巡塞外所建20多座行宮之一。靈山自古蘊金沙,白雪紅梅綻春華。
紫霧飄飄接聖宇,祥雲朵朵現奇葩。
蠲煩怡性消雜症,導和除疴解睏乏。
塞外明珠堪勝跡,芳香四季不須夸。
主要特色
承德附近,溫泉勝多,但是被清朝皇帝青睞且開闢為皇家行宮的卻只有承德縣頭溝這一處。在距承德市區僅44公里的頭溝鎮湯泉村,有清代湯泉行宮,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現在仍存正殿、門殿、湯池、御製石碑、假山和圍牆。康熙皇帝第一次發現湯山溫泉是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他入浴之後,覺得溫泉水"更得暄暖,乃宜於體",於是便籌劃修建行宮。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承德的避暑山莊已經初具規模,湯泉行宮正式興建。因為原有龍尊王佛廟,便將各處殿宇維修一新,在廟後的山坡上修建行宮。也就是康熙在碑文中所說,"繚以周垣,構行宮數椽,為避暑休沐之所。"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聖祖玄燁親自撰寫了《御製湯山龍尊王佛廟碑記》。碑文對湯泉極盡讚美:"考湯泉著於史傳者,驪山天都最為名跡,其他亦散見於山經雜誌,而茲泉尤為靈異。"湯泉行宮整體布局為前後兩部分,前為龍尊王佛廟(人稱水宮娘娘廟),後為行宮宮舍,被周長300米的宮牆圍起來。宮舍周圍有假山、遊廊等。據乾隆七年(1742年)熱河總管巴圖的一份奏摺披露,"湯泉行宮大小房連遊廊一百八十七間"。留存至今的古建築有門殿、正殿、湯泉總池、假山和圍牆。與其他口外行宮一樣,隨著清朝政府經營情況和注意力的轉移,湯泉行宮也在乾隆年間被裁撤。但是這裡卻沒有變成廢墟,因為有神奇美妙的溫泉水。清代後期、民國時期直到解放前,當地地方官和老百姓一直對湯泉行宮加以維護。解放後,政府在這裡設立了醫療機構,利用湯泉水開展醫療活動,為人民民眾解除病痛。20世紀90年代初,縣裡投資80萬元,在行宮外面建起了療養大樓,添置了醫療設備,改善了管理體制,年可接待療養員上千人,使得湯山溫泉更加煥發出勃勃生機。據研究和測定,湯山溫泉形成於7千萬年前的白堊紀,是在一次規模很大的地殼變動中形成的。泉水出自石英二長岩體中的南北向構造帶上,地下水經過火山通道的地熱加溫之後,沿斷裂帶上涌地面,成了溫度較高的泉水。由於它在運動中溶解了一些可溶性礦物質並攜帶了一些氣體,就成為具有一定醫療價值的礦泉。湯山溫泉水溫在41--44攝氏度之間,每小時流量20噸,水中含有鉀、鈉、鈣、鎂、硼酸、氟等20多種微量元素,尤其是含有放射性氡氣,對高血壓、皮膚病、關節炎、婦科病等20多種病症有顯著療效。所以它才歷經千百年長盛不衰,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療養人員。湯山神秀,泉水龍靈。大自然的造化,成就了湯山溫泉得天獨厚的歷史價值、理療價值和旅遊價值。伴隨四面八方的療養者的,是一批批文人雅士、各地遊客。每當草長鶯飛、群峰疊翠的季節,作家、書法家、畫家,便乘興而來,歡聚一堂,舞墨揮毫,吟詩作畫,給千古湯泉增添了濃濃的文化氛圍。這些年來,我們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維修了龍尊王佛廟的門殿、正殿、圍牆、石碑,使得古樸凝重的古建築與鍾靈毓秀的溫泉水美滿柔和地結合在一起,成為人們趨之若鶩的旅遊文化亮點。每年的陽春三月,湯泉行宮便迎來了最美好的時節。晚霞染紅了西邊的天空,行宮院裡籠罩著超凡脫俗的寧靜。溫馨的晚風吹拂著假山旁邊那兩棵有百年樹齡的小葉朴,發出輕柔的低語。人們從溫熱的泉水裡洗浴出來,坐在樹下的石桌旁,走在曲徑通幽的甬道上,或品酩下棋,或閒談漫步,微風把果林里的醉人花香和療養樓里的歡笑聲傳過來,讓人心曠神怡,寵辱偕忘。這情景,不由人想起康熙皇帝的《溫泉流杯戲作》:"早霜滿地池水清,一氣涓涓愜勝情。偶坐浮杯幾暇日,君臣對景論平生。"這歌舞生平的太平盛世,讓人產生多少美妙的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