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大佛寺

承德大佛寺

普寧寺,俗稱大佛寺,位於承德市中心區東北部武烈河畔,坐北朝南,此寺中因有哈爾木活佛從而得名。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130米,占地8公頃(含普佑寺0.68公頃)。普寧寺平面布局分前後兩部分,四進院落,以金剛牆為界,前半部為漢族伽藍七堂式,後半部為藏族三摩耶廟式。主體建築貫穿於中軸線上,呈縱深式對稱格局。

基本信息

簡介

承德大佛寺 承德大佛寺
大佛寺風光圖 大佛寺風光圖

建於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落成。乾隆十八年(1753年),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首領達瓦奇挑起民族動亂事端。乾隆二十年二月,清政府派兵5萬分兩路直進伊梨,一舉取得平亂勝利。是年十月,乾隆在避暑山莊宴賚厄魯特蒙古四部貴族,為紀念平息達瓦奇叛亂勝利和這次盛大集會,弘曆效仿玄燁安定喀爾喀蒙古之後在多倫諾爾會盟建匯宗寺先例,決定按西藏三摩耶廟形制修建此廟。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又取得了平息準噶爾阿睦爾撒納繼達瓦齊之後的叛亂勝利,從而平息了準噶爾上層分子與中央政權的分裂活動,鞏固了西北邊防,維護了國家統一,實現了“臣庶鹹願安其居,樂其業,永永普寧”的安定局面,故此廟名之普寧寺。

廟前廣場

廟前原有廣場,東、西、南各有木製牌坊一座,中有打鬼亭,今均無存。清代,每年的臘月二十五至二十七日和正月初八至十五日,普寧寺都要主持舉辦廟會,外八廟的喇嘛齊集於此參加活動,正月十三舉辦大型“跳步踏”音樂舞蹈表演。逛廟會的佛教徒及其他民眾來自四面八方,絡繹不絕。廣場周圍人山人海,各類買賣攤販爭相叫賣,非常熱鬧。

山門 面闊五楹,進深一間,中辟券門三座。門殿為黃琉璃瓦綠剪邊單檐歇山頂,檐下用單翹單昂五踩斗拱。山門兩側設腰門。門殿內兩側置泥塑金剛神哼哈二將。 碑亭 從山門起,中軸線上迎面為碑亭,面寬三楹,進深三間,方型,重檐歇山,下檐單翹單昂,上檐單翹重昂,黃琉璃瓦綠剪覆頂,四面設門,亭下砌台基,台基置欄桿。亭內置御製石碑三座,碑下有方趺,上有龍首,四面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鐫刻碑文。中間是“普寧寺碑”,東為“平定準噶爾勒銘伊犁之碑”,西為“平定準噶爾後勒銘伊犁之碑”。分別記述修建普寧寺的歷史背景、意義和清政府平定達瓦奇、阿睦爾撒納叛亂的始末。碑亭北面兩側為鐘鼓樓,各為三間方形兩層樓閣,單檐歇山頂。

天王殿

位碑亭正北,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前後檐裝有板壁,中為明間設歡門,東西稍間設歡窗,兩山砌石牆,綠色剪邊黃琉璃瓦單檐歇山屋頂,前後各出三階。明間檐懸“天王殿”立匾,正中迎面供布袋和尚木眙雕像一尊,其後面北塑立像護法神韋馱。殿內東西兩側塑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以腰牆封閉,組成一進院落,腰牆辟掖門。

大雄寶殿

位天王殿正北,是前半部二進院落的主體建築。座基高1.4米,用青石雕砌成須彌座式,殿前設月台,前後各出三階,月台東西各出一階。月台及殿基各角設石雕螭首,月台上置大型銅鼎四個(現存鼎座)。大殿面闊七楹,進深五間,中央五間設隔扇,兩邊盡間裝檻窗,殿後中央三間設隔扇,東西四間封實牆。大殿為重檐歇山屋頂,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殿脊正中置銅鎦金舍利塔,下桅為五踩單翹單昂斗拱。上檐正中縣:“大雄寶殿”陡匾,用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漢文為乾隆御筆。下檐正中懸黑泥金漆匾,乾隆御筆“金輪法界”。殿內供奉主尊豎三世佛,中為現世佛釋迦牟尼,西為前世佛迦葉,東為後世佛彌勒。每尊佛像高4.9米,置於高2.9米的石雕須彌座上。像前設供桌三張,上擺七珍八寶五拱,供桌兩邊設木製鎦金塔兩座,每座供藏泥漆金佛56尊。東西兩側神台上供木製十八羅漢,山牆上繪十八羅漢壁畫。北牆壁畫為八大菩薩,從東往西依次是:普賢、文殊、彌勒、金剛手、虛空藏、觀世音、地藏王、除垢障。釋迦牟尼像頂部高懸“仁佑大千”御匾。三世佛中間抱柱掛巨幅楹聯一對,為乾隆皇帝手書。上聯“福溥人天阿耨耆開紫塞”,下聯“妙涵空有 擁金繩。”外圈立柱楹聯兩副,一副是“鎮留嵐氣閒庭貯,時落鐘聲下界聞”。一副是“虛無梵唄空中唱,縹緲天花座上飄。”後檐聯是“震亘教宏宣廣剎曇霏普資福蔭,朔陲功永定新潘鱗集長慶寧居。”大雄寶殿前面東西各置配殿,東配殿面闊五楹,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內供三尊藏傳佛教密宗金剛護法神。從左至右依次為:吉祥天母,藏名班達拉母(詳見普陀宗乘之廟注釋);大天黑,又名六臂護法尊;降閻魔尊,又名能怖金剛、閻羅敵。西配殿與東配殿形制同,內供菩薩3尊,北為文殊騎青獅,中為觀音騎朝天,南為普賢騎白象。

大乘之閣

位大雄寶殿後,地勢陡然突起,用條石砌築的金剛牆高8.92米,內里填墊灰土夯實,形成一塊平坦台地,用以組織此廟後半部的藏式建築。金剛牆南部兩側分設石階蹬道,各42級。拾級而上過南 部洲門殿即進入了佛國極樂世界。普寧寺的“極樂世界”,總體布局系藏傳佛教宇宙觀的立體圖徽,按西藏三摩耶廟規制設計。主體建築大乘之閣居中矗立,象徵須彌山,兩側有日、月,周有部洲山,總體就像一駕大型車乘,由大海承載,日、月鏇輪,滾滾向前,永不止息。大乘之閣起於大型須彌基座之上,基座高1.6米,東西長36米,南北寬13.7米。閣前設寬敞月台,南出三階,中為雙龍戲珠石雕御道,兩側條石砌階,周圍排立石雕雲龍欄桿54根。閣前上檐懸“大乘之閣”陡匾,滿、蒙、漢、藏四種文字書寫;下檐懸“鴻庥普蔭”橫額,漢字書寫。大乘之閣仿三摩耶廟烏策殿建造,內部為三層樓結構,中為空井,周設迴廊,鏇梯型垂直交通方式。大乘之閣面闊七楹,27.71米,進深五間,19.97米。主體部分栽設兩圈通柱形成三層垂直框架,上下貫通。內圈16根,高24.47米,柱頂橫柁梁4架,外圈通柱24根,高13.72米,貫穿兩層。兩圈通柱由間枋連結,間枋斷面32×26厘米,雙料,上鋪楞木、地板。大乘之閣正面外觀為六檐五層,一層東西設抱廈,上置腰檐,中央三間設隔扇,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正面為重檐,上檐迴轉四周,下檐兩側封以實牆,牆上開梯窗兩排,兩檐之間設童柱一圈。三層向內收進一步架,面闊七楹,兩頭盡間內收一半,進深五間,稍間減半。四層面闊收成五間,進深三間,四角每間覆以方形黃琉璃瓦攢尖屋頂,上置銅質鎦金寶頂四個,擬比四天王天。第五層面闊收成三間,盡間減半,覆以大型攢尖屋頂,上置大型鎦金寶頂,擬比須彌山,與下層四頂構成四王衛之勢。這種屋頂組合手法反映了漢式木結構屋頂多變的特點,既不同於伽藍七堂,又不同於烏策大殿,是我國殿閣建築中的一個創造。背面四層,底層中央三間設隔扇門,兩邊四間設檻窗;二層仍七開間,設檻窗,兩盡間減半;三層收成五間,檻窗;四層與正面同。側面五層,底部一、二層封實牆,置梯形盲窗,間或明窗;三層進深五間,盡間收進一半;四層收成三間;五層三間,盡間減半。

閣內供奉主尊是密宗千手千眼觀音菩薩,女相,全木結構。觀音腳踩蓮花座,高1.01米,蓮花座下置石雕須彌座,高1.22米,佛像通高22.28米,腰圍15米,使用木材120立方米,頭重5.2噸,全身重110噸,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質雕像。大佛內部中空,木架結構,分為四層,每層中間設隔板。中間直立一根柏木通柱,高25米,直徑65厘米。通柱四周設四根斜柱與承重邊柱相連,形成整體框架。框架周邊圍站板,站板外雕刻衣紋。佛體一層為下肢部位,8.5米,邊柱10根;二層為腰部,5米,邊柱9根;三層為胸部,4.28米,邊柱4根;四層為頭部,4.5米,邊柱4根固佛按人體結構造像,比例勻稱,形像灑脫,衣紋花飾做工精細,是我國宗教造像之珍寶。大佛頭梳髮髻,戴借冠,佛冠上鑲嵌坐姿佛像一尊,頭頂雕立姿佛像一尊,名阿彌陀佛;觀音面部有三隻眼睛,表示能回知過去,見知現在,預知未來;身披袈裟、偏衫,赤足,頸上掛套念珠,兩耳垂環,腕戴珠圈;正身雙手合十,左右各有臂手20隻(計40隻)每隻手心有一隻,40倍以25有(佛教中25種善德)即千手千眼。手中持刀、槍、箭、戟、輪、螺、傘、蓋、花、罐、魚、長、日、月、鈴、杵、哈達等法器。大佛兩側,東為善財,西為龍女。大殿一層鑽金柱面南有黑漆金字條幅:“具大神通完十行,是真清淨現三身”;面北有“耆天開金碧輝煌香界朗,精蘭雲護 馥梵林深”;閣內二層有聯“半滿真參不漏,色空妙諦證無遮”頂層題額“真如圓滿”,聯為“傳大千法寶,闡第一宗風”。二層廓上擺寶塔八座,自西向南、向東、向北分別為降魔塔、蓮花塔、三輪塔、六十四角塔(兩座)、八角塔、紀念塔、萬壽塔,南部正中面北三座佛像為三世佛。兩面山牆整齊排列一萬零九十尊高15厘米的藏泥貼金無量壽佛,稱萬佛龕。

四大部洲 大乘之閣四方各置大型台殿一座,代表須彌山四周鹹海中的四大洲:東勝神州,半月形,白台上設矩形黃琉璃廡殿;西牛貨洲,廡殿呈橢圓形;南贍

部洲,廡殿呈梯形,俗稱三角殿;北俱盧洲,廡殿呈方形,供奉財寶天王。

八小部洲 四大部洲每一部洲又分置不同形狀的重層白台兩座,內有踏步可通上下,此謂八小部洲,亦八中洲:東勝神洲前後分別是提訶洲和毗提訶洲;西牛貨洲前後是舍諦洲和上儀洲;南贍部洲兩側是遮末羅洲和筏羅遮末羅洲;北俱盧洲兩側為矩拉婆洲 拉婆洲。

.喇嘛塔 日月殿 大乘之閣四角布置了四個方座瓶狀寶塔,名喇嘛塔或舍利塔。東南角紫紅色,塔身飾蓮花,不示佛性如蓮,出污泥而不染,塔底藏佛骨(舍利);東北角黑灰色,飾琉璃十字寶杵,藏西藏笨教經典;西北角為黃白色,飾琉璃法輪,藏吐蕃贊普松贊乾布及赤松德贊戰勝外敵的戰利品;西南角為綠色,塔底藏財寶,備寺廟遭災坍毀重建之用。四座塔均為寶瓶形,塔身上部置相輪,十三層,代表佛教十三層天。相輪上置承露盤,再上置日、月,日、月(陽陰)相交產生甘露注入寶瓶;日、月上置火焰,象徵佛教如日、月,火焰永不止息。大乘之閣東西兩側各有長方形白台一座,上置廡殿,黃琉璃瓦飾頂,東為日殿,西為月殿。

大乘之閣前東西兩側各設一個跨院,北方民間四合院形式。東為妙嚴室,是皇帝禮佛時休息的地方。正殿條幅為“對物共春台豳風入詠,願人登福地王會成圖”。西為講經堂,蒙古章嘉活佛常來此講經。普寧寺東西兩側為僧房群,再東為普佑寺。

承德大佛寺 承德大佛寺

節日: 據悉,從2010年起,普寧寺將“祈願大法會(正月初十至十五)、八關齋戒大法會(農曆二月十九至二十一)、嘛呢經大法會(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祈願超度大法會(農曆七月十五)和燃燈節大法會(農曆十月二十五)”列為每年固定舉辦的法會,貫穿全年。通過系列佛事活動,挖掘佛教文化內涵,彰顯佛文化魅力,使活動成為向外界展示承德的平台,成為擴大對外交流的紐帶,為承德打造佛教文化品牌夯實基礎,在承德旅遊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中形成最大的亮點。目前,燃燈節萬供大法會前期籌備工作已基本就緒。法會當日,本市市民(含八縣三區)憑有效證件免費入寺禮佛。(免費當然不能放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