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1887年,這部名為《論生命》的書,單行本準備發行,但遭檢查機關查封並銷毀。四年之後的1891年,它才正式在日內瓦問世。
生命是托翁一生思考的主題,但以生命為書名者卻只有這一部。這部書討論愛與恨、苦與樂、幸與不幸、悲與歡、離與合……,歸根到底一句話,只想告訴我們:天何以生人?天何處安人?知天命是知何天何命?
閱讀本書的理由。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他是以其純潔的道德感耳聞目睹著周圍生命,以其獨特的心靈辯證法審視社會生活中之芸芸眾生。
屠格涅夫說他是思想家與藝術家。
他被視為作家、改革家,還被視為道德思想家。他堅信人類二千年來的全部歷史,只是一部個人道德進步史與政府道德敗壞史……
他被公認為是19世紀最有影響的道德主義者之一。
建議以下人群閱讀本書。
活得最好者或活得最差者,哲學家或小商販,托翁崇拜者或反對者,逆境中人或順境中人,黨政幹部或民眾,大中小學生……
作者簡介
列夫·托爾斯泰(1828~1910)19世俄國最偉大的作家。出生於貴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學,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1847年退學回故鄉在自己領地上作改革農奴制的嘗試。1851~1854年在高加索軍隊中服役並開始寫作。1854~1855年參加克里米亞戰爭。幾年軍旅生活不僅使他看到上流社會的腐化,而且為以後在其巨著《戰爭與和平》中能夠逼真地描繪戰爭場面打下基礎。1855年11月到彼得堡進入文學界,其成名作:自傳體小說童年》(1855)、《少年》(1857),這些作品反映了他對貴族生活的批判態度,“道德自我修養”主張和擅長心理分析的特色。從中篇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義貴族立場主張自上而下改革而在自己莊園試驗失敗的過程。
1857年托爾斯泰出國,看到資本主義社會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滅社會罪惡的途徑,只好呼籲人們按照“永恆的宗教真理”生活。這些觀點反映在其短篇小說《琉森》(1857)之中,後又創作了探討生與死、痛苦與幸福等問題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為考察歐洲教育,托爾斯泰再度出國,結識赫爾岑,聽狄更斯演講,會見普魯東。他認為俄國應在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會;農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貴族應走向“平民化”。這些思想鮮明地體現在其中篇小說《哥薩克》(1852~1862)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