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美國:傑斐遜總統與馬歇爾大法官的角逐

打造美國:傑斐遜總統與馬歇爾大法官的角逐

《打造美國:傑斐遜總統與馬歇爾大法官的角逐》作者:(美)西蒙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通過豐富的史料,作者忠實地再現了美國建國初期的政壇風雲,生動地展示了美國歷史上這些偉大人物的鮮活形象,對他們帶來的深遠影響作出了中肯而公正的評價。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打造美國:傑斐遜總統與馬歇爾大法官的角逐

這場以傑斐遜馬歇爾為主角的對抗,綿延數十年,華盛頓亞當斯麥迪遜漢密爾頓一眾開國元勛身涉其中,在兩個世紀後的今日美國政壇,依然餘音迴響!

“兩位意思堅強的偉人、兩股針鋒相對的政治潮流之間的鬥爭……西蒙自如地遊走於歷史、政治與法律之間,清晰地揭示這一紛爭的根源、豐滿地呈現了這兩位大人物的形象。”

——《科克斯書評》

“詹姆斯·西蒙的敘述,給這段已為我們所熟知的歷史又增添了一道清新的光彩……一本精彩的讀物。”

——《華盛頓郵報》

“一位熟知法律的作家,為我們奉獻了一種新的模式來述說歷史”。

——《紐約時報書評》

內容簡介

托馬斯·傑斐遜,《獨立宣言》作者,美國首任國務卿、第三任總統

約翰·馬歇爾,“國父”華盛頓最欣賞的才俊,美國第四任國務卿、第四任首席大法官。

這兩位美國的開國元勛,本為遠方表兄弟,皆曾在威廉與瑪麗學院研習法律,同是亞當斯總統內閣要員。然而,兩人之間卻水火不容,從生活方式到政治信念,都天差地別。傑斐遜張揚而奢華,是州權的積極倡導者,力主13個州代表13個主權,應與聯邦政府平起平坐;馬歇爾低調而樸素,推崇強大的聯邦政府,堅信13個州應該依據憲法整合為一。

在兩百年前的美國政治舞台上,兩人均為長袖善舞的帥才;他們為各自的信念,展開了漫長而艱苦的角逐。這場史詩般的對抗,華盛頓、亞當斯、麥迪遜、漢密爾頓等開國元老均捲入其中,美法和談、亞當斯與傑斐遜的總統選戰、“馬伯里V.麥迪遜”一案、副總統伯爾的叛國等一系列事件串連前後。最終,強有力的聯邦政府、獨立的司法機構寫就了美國基本的憲政格局;在美洲新大陸上,一個合眾國得以打造而成。

作者簡介

詹姆斯·兩蒙(James F.Simon)美國廣受讚譽的歷史作家兼憲法學者,1964年畢業於耶魯大學,曾任《時代》(TIME)周刊特約編輯,1983年至1992年擔任紐約法學院(New York Law School)院長:西蒙出版過7部著作,1974年獲美國律協(ABA)“銀錘”大獎;1981年獲Scribes圖書獎。

目錄

致謝

序曲

第一幕 “騙子的談判”

第二幕 “巫婆的統治”

第三幕責任感

第四幕 總統保衛站

第五幕 變革前夕

第六幕 “傑斐遜的鋒芒”

第七幕 “危險最小”的分支

第八幕 馬伯里先生錯過的任命

第九幕 驅逐法官,此路難行

第十幕 背叛祖國

第十一幕 最後的交鋒

尾聲

注釋

書摘

第一幕 “騙子的談判”

1.

1798年2月,每個工作日的清晨,身為副總統的傑斐遜都要從費城的弗朗西斯旅館出來,穿過3個街區,前往國會大廈。在那裡,他將主持參議院的各項正式會議。傑斐遜當初同意接受副總統這一職務,他便已發誓要忠於總統並且期待履職愉快。不過,隨著執政的聯邦黨與他所領導的共和黨之間衝突愈演愈烈,這樣的預期恐怕就要落空了。1798年的冬天,在他任職近一年以後,國會兩院已沒心思展開各項立法事務,代表們都捲入了激烈的黨爭。

來自康乃狄克州的聯邦黨眾院議員羅傑·格里茲沃德(Roger Griswold)奚落來自佛蒙特州的共和黨人馬修·利昂(Matthew Lyon)在獨立戰爭中使用的是一把木頭劍。利昂的回應是將口水唾在挑釁者的臉上,格里茲沃德則公然在眾院議事廳內杖擊利昂作為報復。眾院的聯邦黨人事後要求嚴肅處理當事人;他們發起議程,試圖將利昂這個“吐口水的野獸”逐出議院。此動議最後因為未能獲得2/3多數的贊成票,不了了之。

傑斐遜寫信給此時已賦閒在家的麥迪遜,感嘆此番光景只能毀掉聯邦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同時,他也對聯邦黨人企圖搶占共和黨在眾院中的席位而大為不滿。當時,聯邦黨人在眾院稍占上風。

眾院議事廳的樓上,是傑斐遜主持參議院會議的地方。他坐在一把紅色的高背皮椅中,面前是一張鋪著絲質檯布的桃花心木桌。傑斐遜如今已54歲了。通常,他都是不動聲色地坐著,一臉平靜的樣子。但在1798年2月,他像其他每一位國會議員一樣,急切地等待著遠在巴黎的美國外交代表團發回的訊息。亞當斯總統在8個月前任命格里、馬歇爾和平克尼組成代表團前往巴黎談判,希望他們能與法國政府商議出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

傑斐遜寫信給霍雷肖·蓋茨(Horatio Gates)將軍:“沒有訊息,就是好訊息。”為了使蓋茨也為了使自己更加確信這一點,傑斐遜為這個樂觀判斷找到了如下理由——“如果巴黎那邊的談判形勢表明戰爭在即,我們的代表團一定會想辦法告知我們要加強防衛”,既然巴黎方面沒有任何警報傳來,傑斐遜得出結論,“那么,和平,應該是可能的”。

英法兩國長期不斷的戰爭,給美國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尤為嚴重的是,這兩個好戰國家此刻都在公海上肆意掠奪沒有武裝的美國商船。英國聲稱其所作所為符合1794年《傑伊條約》,該條約不承認商業中立原則,並且基本上算是默許了英國的海事規則以及霸權地位。

傑斐遜強烈譴責《傑伊條約》,反對它給予英國的特殊優惠待遇。隨著兩國間戰事吃緊,傑斐遜在與蓋茨將軍的通信中,不得不承認法國正仿效英國以《傑伊條約》為由劫掠美國商船的事實:“實際上,我完全明白,這兩個國家並沒有將此當作海事問題來處理,他們僅僅只是關心對自己有利可圖的東西。”

麥迪遜對於與法國簽署和平條約的前景並不看好,主要是考慮到《傑伊條約》所引致的種種障礙。對於注重經驗主義的麥迪遜來說,法國似乎沒有任何理由要與美國交好,除非後者能開出與對待英國同樣的條件。代表團在巴黎既沒辦法廢除《傑伊條約》,更不可能允許法國“劫掠我們,就像我們默認英國可以打劫我們一樣”。兩害相較,無一可取。所以,麥迪遜並沒有把巴黎方面的沉默視為好訊息的徵兆。

到了3月初,傑斐遜的樂觀被代表團從巴黎傳回的訊息擊碎了。亞當斯宣布,代表團與法國的和談希望已告破滅,五人執政團已經簽署了一道法令,要求截獲所有中立船隻上的英國商品。10天后,亞當斯宣布,美國將採取攻擊性防禦措施,包括創建一支強大的海軍以及為商船配備武裝,以保護本國在公海的利益。

傑斐遜對於總統的反應完全不能接受,大為光火。他宣稱亞當斯的講話“極其不智”,並用“一群好戰的傢伙”(the war party)來指稱聯邦黨人。傑斐遜建議國會立即休會,代表們各自返回家鄉。他確信,代表們返鄉後,便可知曉選民們並不贊同聯邦黨人的激進軍事措施。共和黨人要求亞當斯的行政班子公開代表團發回的所有函件。傑斐遜和麥迪遜推斷,亞當斯出於本黨利益考慮,歪曲了代表團傳回的信息,並把聯邦政府與代表團之間的通信聯絡當成幌子。

總統很快滿足了這一要求。當代表團的報告公之於眾後,法國人在民眾心目中的負面形象,變得比傑斐遜的預想更糟。馬歇爾作為代表團報告的執筆人,揭露了法國外交部長塔列朗(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erigord)的拖延戰術。他先是要求美國代表團等上三個月,最終又拒絕與代表團進行官方談判。更令人震驚的是,馬歇爾的報告中說,三名居中斡鏇的法國人(在公開的外交咨文中,分別以X、Y、Z先生代指),要求亞當斯對他此前在春季國會上的“不友善言論”進行道歉,示意美國政府提供一筆巨額貸款,並且還索取5萬法郎的賄賂作為達成和平協定的前提。這一卑鄙的外交插曲,即所謂的“XYZ事件”,當時激怒了美國民眾,也給了雄心勃勃的亞當斯一個獲取民心的絕佳機會。這一事件還促成了聯邦黨內由漢密爾頓領導的保守派發表對法宣戰的聲明。

代表團的來信將傑斐遜等共和黨人置於政治上的兩難處境。如果替法國政府辯護,那很明顯,他們就是一夥不懂政治的“賣國賊”;反之,如果附和聯邦黨人的激進主張,他們又會將下屆總統競選的一個大好議題拱手讓與對手。共和黨人選擇了一條中間路線:一方面,他們表達了對XYZ事件的憤怒;另一方面,他們又盡力劃清此一事件中X、Y、Z先生令人不齒的行徑與法國政府官方行為的界限,強調不要將五人執政團跟這樁醜聞牽扯到一起,因為在這一事件中法國政府當局的態度並不明朗。由此,共和黨提議,美國應該繼續與法國政府之間的談判,儘量謀求達成和平協定。

就在XYZ事件曝光後不久,傑斐遜便寫信跟他的女婿約翰·埃普斯(瑪莎的丈夫)交流對此一事件的看法。在信中,傑斐遜夾人了代表團報告的副本。他說:“雙方的磋商並非只會導致唯一的結果……即觸發戰爭。”他並不否認這是一樁醜聞,但是,他認為,督政府只需要向其中“出爾反爾的部分”負責。

傑斐遜指出,法國與葡萄牙之間也曾發生過類似的醜聞。當時的法國政府一發現“醜聞敗露”,立即將勒索者投入大牢。當前,如果亞當斯能為他曾經攻擊法國政府的言論道歉,傑斐遜相信:兩國間存在的所有問題都能找到一個和平的解決方案,甚至包括讓法國賠償此前在公海上掠奪美國商船而造成的損失。

1個月以後,傑斐遜再次寫信給埃普斯,聲稱代表團那些附加的通信除了徒增他對馬歇爾和平克尼報導之真實性的懷疑以外,並不能改變他過去的看法。儘管這些報告不斷地挑動民眾的情緒,尤其在沿海商業中心更是如此,但傑斐遜對於“總體來說,全國各州似乎不為所動”的情況感到滿意。傑斐遜相信,大多數選民已經開始逐漸接受他的看法,情緒化反應不久就會平息。他指出,最近在紐約的本州競選中,共和黨表現得很出色,這表明,在選戰中,“想吸引選民持續關注此事以便對他們施加影響的做法,實在是收效甚微。”

不過,在同一封信中,傑斐遜表明,自己對XYZ事件最終結果的樂觀心態,被期盼國會立即休會這一強烈願望沖淡了。“我從未如此害著思鄉病,”他說,“這裡的生活讓我極度厭倦,要不是出於責任和對人民的尊重,我在此一秒都不願多待。”

到6月初,傑斐遜仍在期待國會休會,以讓他能回到家鄉,回到他所熱愛的蒙蒂塞洛。不過,XYZ事件引發的政治怒火燒得正旺,休會很難指望。和政府其他成員一樣,傑斐遜也急盼巴黎方面傳回進一步的訊息。他得知馬歇爾和平克尼已離開巴黎,只剩格里留守。傑斐遜寫信給瑪莎:“他們對於兩國間可能發生的戰事毫無頭緒,更不知道聯邦黨人正使這場戰事越來越逼近。”。

在這期問,傑斐遜也聽到傳聞說代表團中三人意見不和。“據傳言,格里與他的另外兩個搭檔觀點截然相反,”傑斐遜在給當年的大學室友約翰·佩吉(John Page)的信中說,“這可以為我們與法國政府和解創造條件;我們應該藉此機會了解代表團中兩派的觀點和態度。”

...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