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糍粑也稱年糕,在過年的時候製作食用,過年前製作糍粑是農村上千年流傳下來的習俗。具有濃厚的鄉村風味,打糍粑活動成為大家過年前的一項重要準備活動。糍粑由糯米蒸熟再通過特質石材凹槽沖打而成,手工打糍粑很費力,但是做出來的糍粑柔軟細膩,味道極佳。
糍粑的製作
![各地區人民打糍粑](/img/f/88c/wZwpmL1gDN1AjNwUTMzE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E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0E2LvoDc0RHa.jpg)
有純糯米做的,有小米做的,也有糯米與小米拌和做的,還有玉米與糯米拌和打成的。此外,還用粘米與糯米磨成粉,倒在一種用木雕模做的,模內刻有圖案花紋,俗稱“脫粑”。糍粑的製作非常費人力必須要幾個人一起才能製作完成。
糍粑的吃法
一般是用炭火烤,叫燒粑粑,用青菜湯下粑粑片,叫煮粑粑,與臘肉炒,叫炒粑粑。粑粑做得多,一時吃不完的就用清水浸泡在水缸內,這樣可以儲藏2到3個月都不會壞,到插秧時候有粑粑吃。有些愛講究的土家人,還用蓼竹葉包成1對1對的,在粑粑內放有芝麻和糖,吃起來又甜又香,俗名叫“蓼葉子粑粑”。特別好吃,還可以下面的時候丟兩塊進去。
糍粑的流傳
土家人
![土家人打糯米糍粑](/img/c/718/wZwpmL4AzM4kTO4UjMzE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1I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土家族人普遍流行著一種過年“打粑粑”的習俗。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說法。每逢春節來臨,農曆臘月二十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所謂打糯米糍粑,據當地鄉土志書記載:“系糯米飯就石槽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滿月。大者直徑約尺5,尋常者約4寸許,3至8分厚不等。”打糯米糍粑是一項勞動強度較大的體力活,一般都是後生男子漢打,兩個人對站,先揉後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粑粑也很講究,手粘蜂臘或茶油,先出砣,後用手或木板壓,要做得玉圓光滑,講究美觀。
客家人
客家人普遍有吃糍粑的習慣,無論平時或年節。一般是用糯米粉加水煮成糊,然後用手搓成長條,再用刀切或用手摘成一大粒一大粒的糊團,再加白糖(紅糖)及花生碎粒混蘸,糍粑即成。但在揭西、五華、陸河、陸豐一帶客家山區卻另有一種糍粑的製作方法,叫“打糍粑”。它的製作過程是:先把糯米蒸熟後放在石臼里,然後用一根大木棒反覆用力往臼里夯,一直要把糯飯搗成糊狀為止。這一過程往往要由幾個有力氣的人輪流操作。此後的作法和前一種糍粑的作法一樣。這種製作糍粑太花力氣,所以叫作“打糍粑”。但它比前一種糍粑好吃得多,所以人們喜歡“打糍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