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土窯

打土窯

“打土窯”是廣東一種頗具特色的番薯方式打土窯,我們是叫“焗爐”(意思是先用火把泥烤得紅熱,再利用這個紅熱的泥把食物燜熟。例如“鹽焗雞”)。小時候我們看牛的時候經常搞這個。先用幾十塊泥塊砌成一個蒙古包模樣的爐,再用柴火把它燒紅熱(大概半小時),然後把爐裡面的柴炭清理出來,拿塊大一點的塊堵著爐口起著支撐作用,接下來的過程跟瓊說的差不多。我們“焗”的多是番薯——吃番薯最好的方式!說說起“打土窯”,這是廣西地區叫法,聽說下灣那邊叫做“焗爐”,具體的操作是這樣的:用土塊堆疊成一個類似小山丘的“灶”,之後燒火,等到土塊都滾燙火紅的時候,就在“小山丘”的最頂端捅開一個小口,然後把番薯、包了泥漿和紙團的雞蛋或調好味道的雞、還有板栗、甘蔗等扔進裡邊,再把土塊蓋上,等到差不多30分鐘或更久之後,就從土堆里把食物找出來。都是熱滾滾的,稍微有點焦黃,滿含著泥土的味道,很是鮮美.

步驟:
第一、選風向,確定灶口位置。一般是在上行風處選擇灶口,這樣人在燒柴火的時候就不會被煙霧熏著。
第二、小土塊搭建錐形模型。土質最好是易敲碎但是不易鬆動。先在平地起地基,然後圍著一個圈(依據你的食物多少而定的面積大小),中間最好是挖個平底洞,這樣可以放置更多的木炭,也可以擴大柴火在土窯裡面的容量。然後一層一層的搭建,第一層要留一個類似灶口一樣(上行風向),可以放入柴火燃燒。要注意的問題是,

搭建時候需要土塊和土塊相互使用擠壓力,才會慢慢變錐形,直到最後封頂大吉。
第三、用柴火燒土。在灶口不斷放入柴,燃燒到土質是白色的,一般1-2個小時左右。
第四、放入要吃的東西。一般是地瓜、雞蛋、板栗等物資,並且不易破皮的食物。雞蛋最好是用濕紙巾包著,以防被被土質壓壞。
第五、放入食物之前的工作:在土窯的頂端,開個小洞,然後慢慢放入食物。一般是邊放置食物邊把其他土塊推入,這樣保證食物所需熱土的熱能均勻。食物放置差不多滿了(不要太滿,熱土把食物覆蓋為宜),用鋤頭把錐形的周邊沿著錐心輕輕敲打積壓,然熱土可以更近的接觸食物。最後,要挖旁邊的鬆土(冷的)覆蓋整個錐形,以保證溫度不被流失。
第六、挖開錐形。先邊上慢慢挖,以防食物被碰破了。

我的看法是:我這代人小時候“打土窯”確實是有種貪吃或貪玩的玩味在裡頭,不過父母親時候的“打土窯”,卻是一種生活烹食方式,那時候沒有像現在一樣有煤氣爐的,這應該是先人研究吃食而行成的一種飲食方式,所以發展到有灶,也會利用餘熱來烤食食物,再等到煤氣爐發明,就有在上邊烤魷魚的。我想,燒烤應該就是這樣衍生而來的。所以,現在也有一邊“打土窯“,一邊燒烤的。
那天“打土窯”,一位同學說:過去的人是因為沒有煤氣爐才要“打土窯”的;而今,我們是有了煤氣爐,想來體驗這種趣味的。確實就是這樣。

作文:童年打土窯

小時候,雖然物質生活較為貧困 那時候的童年是非常美好快樂的
突然想起了兒時,悶地瓜土窯的樂趣,身在城市的你或許應該沒經力過吧
用土窯悶的地瓜,可好吃了!味道那真是棒極了呵呵,
就讓我來簡單的回憶敘說下吧
成群結伴的來到園地或田地里,先找到別人開懇完的土地,有那種一塊一塊方便蓋土窯的土
然後第一件差事就是先偷地瓜,不怕你們笑話 小時候出去只要帶上火柴或一個打火機就OK拉
比較小的時候不管誰的,只要是好吃的品種地瓜就偷,大一點就懂了,專偷別村的 哈哈別說我們壞
都是這樣的
然後地瓜有了,就分工幾個去撿柴草,一兩個蓋土窯當起了小小建築師
就開始燒啊燒,把土窯燒到上面的土都紅了這時候就開始可以準備放地瓜了
把灶門堵上,最頂端用小竹子輕輕敲個洞,一般把比較大的地瓜先放在放小的,
然後就把土敲碎蓋住地瓜,然後在用土給蓋上去,放止漏氣啊,不然地瓜不會熟的
然後就叫小一點的去一邊去念:土窯公,土窯嬤番薯快快熟,不知道過了半小時還是一小時
反正就可以開挖了,大夥就開開心心的開吃了!
現在想起那時候,真的是多么美好的童年哇```可好玩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