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窯洞
陝北,山大溝深,萬壑縱橫。這裡深厚的黃土和豐富的砂石,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陝北建造窯洞,最早應該始於周代,半地穴式。秦漢後發展為全地穴式,就是現在的土窯。明朝中葉,開始用石塊做窯面牆。清末民初,當地人仿土窯模式建起了石砌窯洞。現在也有用彩色瓷磚添窯面和分割廳室及上下兩層樓房式的新窯洞,住著更加舒適宜人。 陝北窯洞在各地樣式略有差別,體現了不同的風格。但就用料而言,大體分四種:土窯石窯磚窯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再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在陝北,許多農戶住的就是這種窯洞。
陝北窯洞大多依山而築,占地少,建造成本低廉。現在一般農戶花2000元左右就能建一孔很象樣的石窯。窯洞隔音,隔熱,保溫,冬暖夏涼,素有“神仙洞”的美譽,是居家的首選。
窯洞,是陝北特有的民居形式,中華民族的祖先就是在窯洞中生存、繁衍和壯大起來的。窯洞分土窯洞、石窯洞、磚窯洞、土基子窯洞、柳椽柳巴子窯洞和接口子窯洞多種。 人們利用黃土的特性,挖洞造室修成的窯洞叫土窯洞,一般深7—8米,高3米多,寬3米左右,最深的可達20米。窗戶有兩種,一種是1平方米左右的小方窗;另一種是約3—4平方米的圓窗。其特點是冬暖夏涼。用石頭作建築材料,深7—9米,寬、高皆為3米左右的石拱洞,叫石窯洞。磚窯的式樣、建築方法和石窯洞一樣,外表美觀。一院窯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窯為正窯,有的分前後窯,有的1進3開。窯洞一般修在山腰或山腳下的向陽之處,窯洞上面的腦畔多栽樹木和花草。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農民的象徵。在這裡,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生生不息的陝北人民在此創造了獨特的窯洞藝術(民間藝術)。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們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們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陝北民間剪紙藝術就是農家婦女為了美化自己的窯洞而創造出來的。
窯居結構
在陝北凡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窯洞。雖然有些地方窯洞形式有變化,但是窯洞自身的建築結構卻是一樣的。從建築材料上講,有石頭的、土質的、磚塊的。從地形位置上講,有依山箍洞的、有平地建洞的、有利用古長城牆挖洞的。窯洞的門窗都是木質框架做成,並裝架在窯洞正面。上部為兩扇天窗,下部左側為兩扇木板合對而成的門。用麻紙裱糊木質窗格,顯的明亮乾淨,而又保暖散氣。當然,門窗結構式樣上也有其它形式。因為經濟條件的原因,有些窯洞門面較為簡單、粗糙,有些門窗精雕細刻得製作考究,但是總體框架結構大致是一樣的。陝北有延安和榆林兩個地區,
在窯居結構和庭院設計上也是有一定的區別。大體上陝北南部的:延安、甘泉、延長、延川、安塞、吳旗、子長、子丹為一個區塊;北部的榆林、綏德、米脂、清澗、子洲、橫山、靖邊、安邊為另一個區塊。以區塊內,在窯居結構和庭院擺設上還是各有一定的特色。在陝北,庭院結構和物品設計上,大多一戶一家一個獨院。大門建築形式也根據經濟情況,大門既有木條訂編的簡易大門;也有用大量石塊和木頭及石獅建成的莊重氣派的樓門;有些就無正式的大門,而是圍院牆時留下的豁口稱為--大門。圍牆多採用石頭片子垛插而成即美觀又實用,石頭牆線條舒暢、質感豐富令人產生無限瑕想和意韻。院落里的石碾子、糧食架子、磨盤和牲畜圈以及老槐樹,它們使整修院子裡充滿農家氣息和反映出陝北農民生活的外延。進入窯洞裡可以看見建在右手邊的大火炕,炕頭前的土火灶用以燒水做飯,同樣也給炕加熱取暖。窯洞深處通常有一個地窯,裡邊存放土豆、蘿蔔和白菜等生活用品。窯洞裡長約8至12米,寬有3米多。走動空間比較小,人進門後沒有事都上炕去休息或玩耍。窯洞後邊一般放有幾個大缸和擺放許多瓷罐。這些陝北農民生生不息的環境和工具,使他們唱出了信天游、培育出純樸、善良和豪放的性格,也是今天陝北文化的源泉--勞動生活。
陝北這塊土地有不同於其它土地特有的生活情態和文化色彩。對於陝北這塊比較偏僻、落後、閉塞,生活延綿、古老、沉穩的地域來說,制約其社會發展,以及構成其生活情態的因素。主要是文化的因素,政治和時代的因素相對來講是次要的。文化是特色地域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和民族精神品格及其特定的歷史嬗變等發生機制的綜合效應構成。通過這塊土地及其無數微小生命的生活,體現出人類的生存發展之謎,顯示出了獨特魅力的文化色彩。
生產方式方面表現為守土與遊牧,農業與牧業相結合構成的半農半牧狀態;在生活習俗方面表現為由於多種民族雜居融合形成的雙重特色;在歷史發展上,表現為由於中原漢族與西北少數民族輪番統治及其相互戰爭形成的短暫的安寧與長久的磨難結合的坎坷艱難的生存發展史,這樣共同形成陝北人在性格氣質和精神品格方面的二重結合:粗獷、豁達、剛勇的氣質,堅韌不拔、不畏艱難的拼搏向上精神;顧全大局、團結奮鬥的群體意識;深沉嚴峻地關注現實和歷史,關注自身命運的人生態度與政治意識;頑強的生命力和理想精神;強烈的憂患意識、反抗精神、躁動情結和擴張心理。同時又謹小慎微、忍讓苟且、保守自足、小氣狹隘、自卑呆板,這就是陝北獨特的生活情態與生存發展史。同時這種獨特文化又積澱和體現在陝北人豐富的深層心理世界中;積澱和體現在生命所系之地黃土高原上;積澱和體現在有著濃厚歷史延綿感的無數微小生命的生活情態中;積澱和體現在陝北人民世世代代創造的精神結晶的民間藝術中。已構成一個個陝北文化的載體,記載著自古以來,陝北人的生存發展史,陝北人從古到今最基本的生存願望與經驗,記載著陝北人的精神品格。明確認識到這種獨特的文化載體,拍攝出獨特的文化色彩,不但是可以煥發一代一代深層心理中通過遺傳繼承下的與其它文化載體內容相同的原始記憶;而且可以使不具有這種心理結構的欣賞者領略到陝北人民綿延生動的生存發展史,他們的心靈世界和精神品格。
時至今日,窯洞在我省和鄰近省市一些地方仍是人們最主要的居住形式。窯洞冬暖夏涼,十分適宜居住。 陝北窯洞有靠山土窯、石料接口土窯、平地石砌窯多種,一般城市裡以石、磚窯居多,農村多是土窯或石料接口土窯。
一般的窯洞裡邊有隧道式小門互通,頂部呈半圓形,這樣窯洞就會空間增大,窯洞內一側有鍋和灶台,在炕的一頭都連著灶台,由於灶火的煙道通過炕底,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圍的三面牆上一般貼著一些繪有圖案的紙或拼貼的畫,延安人將其稱為炕圍子。炕圍子是一種實用性的裝飾,為了美化居室,不少人家在炕圍子上作畫,炕圍畫在陝北也是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藝術之一。另外,延安窯洞的窗戶比較講究,拱形的洞口由木格拼成各種美麗的圖案,天窗、斜窗、炕窗、門窗上都有剪紙裝飾。另外一種出色的陝北民間藝術就是剪紙,很多出色的剪紙巧手剪出的各種窗花、炕壁花、窯頂花、婚喪剪紙等都造型各異、美觀生動,尤其過節喜慶時更甚。外地遊客到陝北,還可目睹打腰鼓的盛況,有興致的話,還可在山溝溝喊上幾嗓子信天游。
窯洞特點
具有很強的直立性,為建造窯洞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陝北歷史上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雜居的地方,烽火連連,百姓經常要遷徙避難,因此少有人家建設豪宅大院,多數百姓只掘三丈土窯,就可安家立舍,戰亂一起,棄之而去。而且土窯洞挖掘簡便、成本低廉、省工省力、冬暖夏涼。
黃土高原地區缺乏高大的喬木,蓋瓦屋也存在實際的困難,因而窯居是非常合適的選擇。正是由此,窯洞在陝北代代傳承。
陝北窯洞在各地樣式略有差別,體現了不同的風格。但就用料而言,大體分四種:土窯 、石窯 、磚窯、接口窯。土窯是靠山挖的黃土窯洞。石窯和磚窯是在平地上用石塊和磚塊砌成的窯洞。接口窯是在土窯洞口從底到頂用一層石塊或磚箍窯面的窯洞,這種窯洞看起來整潔,結實。在陝北,許多農戶住的就是這種窯洞。而像米脂的姜氏莊園、馬氏莊園、常氏莊園等地主莊園的設計更是獨具匠心別出心裁,把其他建築風格和窯洞建築結合在一起,美觀大方而又氣勢恢宏,集陝北窯洞幾乎所有的優點和其他建築風格的優點於一體,是陝北窯洞的精華和典範。
一般窯洞修三孔或五孔,大多中間為正窯,四孔、六孔較少,意在迴避四六不成材的俗語。窯腿上一般有小窯,用以祭祀天地神衹。窯洞都接窯檐或用磚砌花欄來防止雨水沖刷窯面。有的人家用木料石料在窯前形成走廊,稱之為穿廈。窯洞的門窗多用柳、楊、榆、椿之木。窗欞格式多樣,曲直交錯,長短相間,構圖古樸典雅或新穎別致,有八角樓、十二蓮燈等雕刻花卉圖案,十分考究,經彩繪油漆,顯得美觀大方。窯洞的門多為雙扇,開在中間,如在一側則為單扇。有的地方的門是鏤空的,稱為欞子門,但大多數地方的都是實心門。窯洞的門窗都是木質框架做成,並裝架在窯洞正面。上部為兩扇天窗,下部左側為兩扇木板合對而成的門。用麻紙裱糊木質窗格,顯得明亮乾淨而又保暖散氣。窯洞上面叫腦畔,用以打曬糧食。窯洞前面叫鹼畔,多用來種植蔬菜。
窯洞內主要有兩大構件,一是火炕,有的把火炕設在窯洞最後與窯掌相連,叫掌炕,有的把它設在最前緊靠窗台的位置,叫前炕或窗前炕;另一個就是灶台。一般而言,鍋灶相連,用上好的石料打做方形爐台,石板鏇口蓋面。其下為
爐灶,上置鍋,其面稱為鍋台,用於切菜等用。爐灶之火曲折經過炕底後從煙囪而出。
陝北窯洞的裝飾是別具一格的。窯洞內部裝飾包括窯洞別致的設計,如窯洞內部形狀、過洞(即在兩孔窯洞中間的小門)及掩飾過洞的門帘等。此外還有裝飾畫,家具、家電及其外套或遮掩物,炕上被子的疊放方式等。這些基本上都是當地人特別是家庭主婦的手工作品,而窯洞的內部裝飾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當地人對這家家庭主婦的評價。窯洞的外部裝飾指除了窯洞窗子的手藝、窯洞窗子的材料和花樣及其工藝、窯洞門帘的樣式和花色、窯頂花欄的樣式等這些與窯洞直接相關的東西,還有門前院子的樣式和乾淨程度、石碾子、石磨、庭前花卉樹木的品種和繁茂程度、燕子窩、大小門和石牆、晾曬的糧食和辣椒等。窯洞的外部裝飾顯示了這家主人是否勤勞以及該家庭的富裕程度。
陝北黃土高原天高地厚,日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生長期長,出產豐富多樣的農副土特產品。它們不僅品質和營養明顯優於全國其他產地,而且無污染、純天然,完全符合現代綠色食品的要求。由於這種環境的影響,陝北古老的土窯洞裡從幾千年前就開始產生了獨具陝北特色而又豐富多彩的飲食文化和飲食風俗。如;清明節前後,家家戶戶都要吃攤黃:冬季要喝黃稠米酒;寒食節要吃燕燕:喜好羊肉、揪面片等飲食習慣。民間歷來就有不吃狗肉風俗。這些產生於窯洞的陝北飲食具有自然性、保健性、食療性等特點,有清熱解毒、去火降暑、健脾開胃、保健美容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