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針麻醉

手針麻醉是針刺麻醉的一種,是在手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針刺麻醉法。手針麻醉安全,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經濟,操作簡單,易於推廣,能充分發揮病員的主觀能動作用,臨床已較廣泛地用於頭面、五官、頸、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種手術。亦適用於肝、腎、肺功能不正常,休克,體衰等,或對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手針麻醉是一新生事物,其內在規律未被認識。切皮痛、肌鬆弛不良及內臟牽扯反應仍未有效解決。某些種類手術麻醉效果還不夠滿意。

概念

針刺麻醉法之一。是在手針療法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針刺麻醉法,即按針麻要求在手針刺激點上針刺,以進行各種手術。臨床上根據手術部位選取相應刺激點,並輔以體針穴位,如頭頸部手術取咽喉點、頸項點透咳喘點、合谷等。

解讀

針刺麻醉簡稱針麻。它是在傳統的針灸學術原理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具有鎮痛作用並能達到麻醉效果的新技術。

其法根據手術部位、手術病種等,按循經取穴、辨證取穴、局部取穴等方法,選取適當穴位,術前一般按麻醉常規給予輔助用藥,進針後經15~30分鐘捻轉誘導,多數即可開始手術,術間酌情以手法運針,刺激強度以達到鎮痛效果而又能為患者所耐受為宜。也可用電針刺激(稱電針麻醉)。手術完畢,即可出針。由於患者在清醒狀態和生理機能保持正常的情況下達到痛覺遲鈍或消失,故能主動配合手術,且沒有某些麻醉藥物的副作用,術後恢復也較快。臨床已較廣泛地用於頭面、五官、頸、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種手術。亦適用於肝、腎、肺功能不正常,休克,體衰等,或對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

針刺麻醉是麻醉學術的一個新的領域,目前仍在不斷總結經驗和加強理論研究,對於所存在的鎮痛不全,肌肉鬆弛不夠和內臟牽拉反應等問題尚待解決。針刺麻醉包括體針麻醉、鼻針麻醉、面針麻醉、唇針麻醉、手針麻醉、足針麻醉、電針麻醉、水針麻醉等。

中醫套用

一、手針麻醉的操作程式

1、選擇手針麻醉病例。

2、手術前:

(l)進行思想工作,鼓勵病員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交待手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及配合方法;

(2)根據情況決定是否試針;

(3)選取穴位,確定前驅藥用量;

(4)與手術醫生聯繫,了解病情、手術方式及商討術中如何配合。

3、麻醉

(1)檢查針灸針,按選定穴位常規消毒後針刺,採用“六·二六”電麻儀或G6805治療儀通電誘導,頻率180~240/分,共20~30分鐘;

(2)某些輔助用藥(如阿托品、乙醯嗎嗪等)穴位注射;

(3)手術前10~15分鐘左右靜注輔助用藥;

(4)記錄主要手術步驟中病人情況,安慰鼓勵患者配合手術進行;

(5)術中根據情況靜(肌)注輔助用藥;

(6)手術結束後拔針,停止刺激。

4、了解病員針麻後恢復情況及對針麻意見。

5、評級標準:按1972年1月全國針刺麻醉學習班擬定的《針麻手術評級標準(草案)》進行。

二、取穴方法

1、循經取穴及按髒象理論取穴

按所行手術,選擇手部三條陽經與三條陰經上的經絡穴(足部經絡取手部對應經穴)。如上腹胃手術,則取足陽明胃經的對應經穴手陽明大腸經穴。如肺主皮毛,手術可取手太陰肺經穴。經絡穴中最常用者為合谷透魚際(或透勞宮、後溪)。

2、穴位主治取穴

根據手診麻醉經驗穴及經絡穴、經外奇穴主治,結合所行手術選定。如胃手術,可取胃腸穴,甲狀腺手術,可取頸項穴等。

3、強感應點取穴

常用的手麻穴簡介:

手麻穴:位於手背側第二、三及第三、四掌骨間隙中點。針斜刺向腕部。此點針感極強,針刺後,局部抽、脹、酸、麻,有些病人可有全身發熱感。

上述三種取穴法均可完成手針麻醉術。

手針麻醉取穴一般採用對側或雙側穴。每次選擇2~6穴即可完成麻醉。總之,選取的穴位針感要強,儘量採用透穴法。

三、手針麻醉適應症

臨床已較廣泛地用於頭面、五官、頸、胸、腹及四肢的一百多種手術。亦適用於肝、腎、肺功能不正常,休克,體衰等,或對麻醉藥物過敏的患者。除妊娠、年幼不合作者外無特殊禁忌。

四、手針麻醉具有一般針刺麻醉的優點

安全,併發症少,術後恢復快,經濟,操作簡單,易於推廣,能充分發揮病員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手部穴位針感強,手部組織堅厚不易落針,針向骨間不易滯針、折針,手可隨意調節位置不影響手術操作。

五、手針麻醉的不足

手針麻醉是一新生事物,其內在規律未被認識。切皮痛、肌鬆弛不良及內臟牽扯反應仍未有效解決。某些種類手術麻醉效果還不夠滿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