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917年在武昌高等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貴州、湖北等地中學任教師兼教育主任、總務主任。1928年自費赴法國留學(後獲官費),1933年獲里昂大學生物學博士學位,曾任職法國海軍部海濱生物研究員。1933年秋回國,任北平研究院研究員、生理研究所研究員、青島觀象台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在青島從事船底附著生物的研究。1936年8月,受聘為國立中山大學理學院生物系教授。戴辛皆在法國留學期間,主攻海洋生物的附著問題,其博士論文在法國發表。他積累了大量的基礎理論知識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具有獨創性,在北平研究院刊物《中文報告彙刊》和《生物科學學會雜誌》發表海產動物生理論文多篇,其中《海底動物之附著問題》、《蛞蝓發生時之生理條件》兩篇論文在法國《生物界》以顯著版面發表。(陳舜華)
他到國立中山大學擔任生物系教授後,主講生物系的動物生理學、動物生理學實習、生物理論化學、生物理化學等課程,並為國立中山大學研究院教育研究所講授生理心理學及課程。1937年暑期,被聘為廣東區中學、師範學校教員講習班生物科教授。
1938年10月廣州被日軍占領,國立中山大學經歷多次搬遷校址的艱難旅程,先是西遷雲南澄江,繼而遷至廣東北部山區坪石等地,後又遷往東江、梅州及仁化、連縣等地艱辛辦學。在顛沛流離的艱難日子裡,戴辛皆仍一絲不苟地堅持教學,講授動物生理學和生物物理化學課程,編著《生理學實驗》(商務印書館發行)。在當時物資非常緊缺的情況下,自製小件儀器供學生使用,從我國人民的需要和實際條件出發,致力於營養學的研究,重視研究我國盛產的大豆,自購石磨,自磨豆漿,從研究中發現大豆有豐富的營養價值。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於10月間,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從各地陸續返回廣州原校址。不幸的是,理學院數學天文系主任黃際遇(任初)從北江坐船途中墜水身亡,學校於1945年12月16日在廣州市區文明路附小禮堂為其舉行追悼會,戴辛皆以悲痛惋惜的心情寫了這樣的輓聯:
勝利滿盤,奈何演汨羅悲劇;
西南半壁,有誰繼太炎文章。
回廣州辦學後,戴辛皆除擔任教席外,還擔任學校有關職務並繼續進行科學研究。1948年3月,學校恢復成立出版委員會,聘戴為委員。1948年6月,停刊 10多年的理學院學術刊物《自然科學》復刊,他在復刊第1期發表了兩篇英文寫的論文:《Tho application of papain》和《Vn anifiaial milh far hahs》。1948年8月11日至22日,學校與廣東省教育廳廣州市教育局聯合舉辦學術演講會,戴教授應邀前往演講《楊妹問題給予我們的教訓》。
新中國成立後,戴辛皆教授仍執教於理科生物系。院系調整後,他被學校聘為生物系主任。
1955年2月18日,戴辛皆教授和生物系各教研室主任陳伯康、於志枕、周宇垣、陳蕙芳、張宏達及系秘書莊豪、李戈等,代表全系教工“完全擁護並熱烈回響全國政協和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常委擴大會議關於發動反對使用原子武器簽名運動的決議”,“決心以搞好教學和科學研究的實際行動,反對美帝國主義的戰爭陰謀,支援解放台灣的鬥爭。” 戴辛皆當系主任後不久,向中大黨組織申請入黨。被黨吸收後,於1955年7月2日在《中山大學周報》發表《我的決心》一文。
戴辛皆擔任系主任工作,能注意貫徹學校領導意圖,團結全系教職員工,抓住教學、科學研究的改革和發展,著力抓師資隊伍的建設,尤其是培養青年老師、進修教師和研究生等,使生物系從他接任時只有植物學教研組、動物學教研組發展到1959年國慶10周年時的四個專業:動物專業、植物專業、動物生理專業、植物生理專業。他任系主任一直到“文革”爆發,不僅使生物系成了學校的重鎮,而且為後來生物系在全國同行中占有一席之地,動物學科、尤其昆蟲學立於全國同行的前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他雖然承擔著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堅持在教學第一線主講動物生理學課程,並繼續進行科學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他通過研究廣東特產的木瓜,發現木瓜酵素(Papain)能分解豆乳,製成豆酪。經進行多次動物試驗後,他在上海《學藝》及《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了《木瓜酵素之用途》及《人造奶》等論文。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中國南方要進行“米飯革命”的構想。他用木瓜酶、大豆、甘薯配製成接近西方的酪
(cheese),命名為“中國乾酪”,參加華南地區的展覽會。各大報紙刊登了這一成果,受到廣東省省長陳郁和省委書記陶鑄的表彰。後又在《中山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發表了《豆乳脫臭法的研究》、《從動物試驗認識木薯、甘薯和黃豆的營養價值》等論文,廣東佛山市有關單位據此生產了精美的薯類食品銷售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