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建平[演員]

戴建平,1948年生,濮陽縣大弦戲劇團三級作曲。戴建平於1958年始學習古曲牌。經過十幾年刻苦學習,他系統地掌握了大弦戲的唐宋大曲、青陽腔、羅羅腔、溝溝腔、石牌腔、崑山腔和俗曲小令等古代七大聲腔300餘支古曲牌。同時,他也是濮陽大弦戲普及簡譜、使用簡譜的開創者。

基本信息

簡介

戴建平,男,漢族,1948年3月生,濮陽縣大弦戲劇團三級作曲。戴建平於1958年師從著名錫笛師、古曲牌第六代傳承人常增善學習古曲牌。經過十幾年刻苦學習,他系統地掌握了大弦戲的唐宋大曲、青陽腔、羅羅腔、溝溝腔、石牌腔、崑山腔和俗曲小令等古代七大聲腔300餘支古曲牌。同時,他也是濮陽大弦戲普及簡譜、使用簡譜的開創者。戴建平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唐宋大曲、元明諸聲腔,曾為這一古稀劇種的40餘部歷史劇和現代戲創作、設計音樂唱腔,並演遍晉、冀、豫、皖諸省。濮陽大弦戲是源於唐、成於宋、盛於元明的一個古老而稀有的曲牌劇種,自唐代流傳至今已有千餘年。它有七大聲腔300多個曲牌,既有古典高雅的“唐宋大曲”,又有通俗易懂的“俗曲小令”,兼有雄偉激越的“青陽”,還有清新宜人的“羅羅”、官雅民俗、南詞北調。濮陽大弦戲所在轄區濮陽縣位於河南省東北部的冀魯豫三省交界處。濮陽大弦戲史稱“公興班”,是我國宮廷音樂的縮影,是元明雜劇的一面鏡子,是儲存我國古代俗曲小令的倉庫。戴建平對它的發掘、搶救、保護,填補了我國唐宋大曲傳承的空白。

戴建平被命名為傳統戲曲大弦戲項目的傳承人。大弦戲的精髓唐宋大曲,起源於唐朝宮廷梨園御戲,相傳為唐玄宗所創,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

文藝貢獻

專家稱,對戴建平所掌握的200多個古曲牌進行發掘整理,將會為中國戲曲音樂的研究與發展提供最為原始的佐證與資料,不僅能填補中國古代曲牌音樂斷代的空白,還將豐富與完善中國乃至世界戲曲音樂史。

1958年,年僅10歲的戴建平拜大弦戲古曲牌第六代傳人、錫笛演奏師常增善為師,系統學習唐宋大曲、元明羅羅腔、青陽腔、溝溝腔、崑山腔、古俗曲、小令等七大聲腔。

那時,大弦戲沒有樂譜,學習靠口口相傳。經過十幾年刻苦努力,戴建平用死記硬背的方法,掌握了大弦戲的200多個古曲牌。
在戴建平看來,大弦戲是絕妙的藝術,但難學難記。為了方便後人學習,他開始探索使用簡譜記錄古曲牌,並將大弦戲的190多個古曲牌彙編成書。由於成就卓著,他被吸收為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並獲得各級政府授予的多種獎項。

大弦戲的歷史和魅力令戴建平驕傲,但是,大弦戲的現狀卻令他十分憂慮。唐宋時期,大弦戲為皇室專用,直到北宋末年才從宮廷走向民間。戴建平所在的河南濮陽縣大弦戲劇團擁有千年歷史,他曾任團長。
“雖說劇團千年沒散,如今還有60多個演員,但很不景氣,只有農閒的幾個月有機會在農村演出,在城市基本沒有演出了。”戴建平說,“特別是唐宋大曲,集唐詩宋詞及宮廷音樂為一體,是典型的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在民間沒有市場,1955年以後就沒有演出過了,演員們也都不會唱了。”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戴建平萌發了組建唐宋大曲樂團的想法,想搞一個純音樂的樂團,以欣賞音樂為主,把中國古代宮廷音樂推向民間,推出國門。
從北京回來之後,戴建平更加嚴格地培養兒子戴紅軍和3個徒弟,希望他們能把自己掌握的東西全部學會、學好。“唐宋大曲的曲牌調式、調性、板式很複雜,它高雅冗長,旋律高低盤旋,很難學會,即使悟性好的人也需要三四個月才學會一個曲牌。”
但困擾他的有兩個難題:一方面,購買編鐘、編磬、排簫等古代樂器需要不菲的資金;另一方面,樂隊需要培養20個成熟樂手,但由於生計問題,年輕人不願意學。
不過,這些難題並沒有令他陷入絕望。“我的音樂是一流的。”戴建平自豪地說,並隨即哼唱了一段《海里花》。屋內立時迴響起纏綿、悠長的旋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