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戴廷木式(1618—1691),字楓仲、維吉、補岩,號符公。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反清義士。祖籍代州(今代縣),明朝初遷居祁縣戴家堡村。
戴廷木式 出身世宦家庭,曾祖戴賓為直隸大名府通判;祖父戴光啟,歷任陝西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等;父戴運昌,任河南尉氏知縣、戶部員外郎,頗有政聲。明亡後隱居於祁縣麓台山,不為清廷做官,也不與權貴往來,至死未與清王朝合作。廷木式 深受其父影響,從小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20歲時被選拔入太原三立書院讀書,受業於著名學者袁繼鹹門下,並與太原名士傅山結為莫逆之交。
人物經歷
清順治十七年(1660)九月,戴廷木式 特在祁縣城內興建了一座三間四層規模宏大的“丹楓閣”,作為明朝遺民秘密活動的據點。還撰寫了一篇《丹楓閣記》,用晦澀的語言,委婉地表述了杯念明朝及尋求同志、立志反清的意向。傅山為“丹楓閣”題寫了匾額,並加跋語(匾現存祁縣民俗博物館),還為《丹楓閣記》也加以跋一匾一記一跋,互為表里,寄託了他們的志向。山西及全國的許多反清志士和文人學者,經常在丹楓閣聚會。其中知名者除傅山父子和顧炎武外,還有白孕彩、胡庭、薛宗周、張天斗、李中馥、畢振禎、魏象樞、李孔德、閻若璩等人。丹楓閣一時名滿天下,學者仰之如泰山北斗。海內名流,南方多聚於冒辟疆之水繪園,北方則以丹楓閣稱極盛。
康熙十七年(1678),清政府開博學鴻詞科,強迫文人受試。戴廷木式屢辭不準之後,只好於第二年赴京應試。臨行賦詩自哀:“讀書甚愛陶弘景,人事殊悲庚子山。”後出任山西聞喜縣訓導、曲活縣教諭。
他一生嗜好收藏書畫彝鼎。丹楓閣藏書、藏版、藏字畫文物極其豐富、藏書在萬卷以上。他還刊刻過數十種古籍。另外,對名人高士的詩文無錢自梓者,亦出資贊助刊刻。
存世作品
廷木式 學術上造詣頗深,博雅能文,著述很多。顧炎武、魏象樞稱其古文繼承了散文家歸有光的“唐宋派”風格,並有所創新。影響較大的有《補岩集》、《半可集》、《楓林一枝》、《歲寒集》等。傅山稱讚《半可集》文章“如風雨集而江波流”。然文集大部分已佚,現公有後人為其重新整理之《半可集備存》、《楓林一枝》二書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