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證解釋
《禮記·祭統》:“對揚以辟之,勤大命,施於烝彝鼎。” 鄭玄 註:“彝,尊也。”
![彝鼎](/img/b/44a/wZwpmL4EzM5MzNygjN0YzM1UTM1QDN5MjM5ADMwAjMwUzL4YzL0gzLt92YucmbvRWdo5Cd0FmLzE2LvoDc0RHa.jpg)
宋 歐陽修 《相州晝錦堂記》:“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宋林正大《水調歌頭》:大丈夫,榮與貴,視尋常。豐功令德,要將堯舜致君王。事業光施社稷,勛烈遍銘彝鼎,此志孰能量。妙語勒金石,千古一歐陽。
宋 無名氏《南歌子》:畫展江南山景,兩三幅。彝鼎燒異香,膽瓶插嫩菊。
清 俞正燮 《癸巳類稿·易安居士事輯》:“每獲一書,即校勘整集簽題。得畫書彝鼎,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六回:“大家圍著一看,只見狀元清華丰采,榜眼凝重安詳;到了那個探花,說甚么潘安般貌,子建般才,只他那氣宇軒昂之中不露一些紈袴,溫文儒雅之內不粘一點寒酸。真真是彝鼎圭璋,熙朝人瑞。”
鄭振鐸 《插圖本中國文學史》第三八章六:“其風格的壯遒古雅,大類綠銹重重的三代的彝鼎,令人一見便油然生崇敬心。”
同義詞
鼎彝
(“月台上設著青綠古銅鼎彝等器。”——《紅樓夢》第53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