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戴希斌,1941年生,西安市人。擅長中國畫,美術教育。1961年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長期從事美術教育。歷任美術教育系教育研究主任、系主任、副教授。現任西安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主要作品
中國畫作品《新綠》入選首屆全國國畫展並獲“佳作獎”,入選《中國當代美術全集》;作品《塞納河畔》入選首屆中國畫院雙年展;作品《雲起漢江頭》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作品《通向高塬》入選第四屆全國山水畫展並獲“優秀獎”;作品《無題》入選“從洛桑到北京”國際纖維藝術雙年展;作品《大昭寺》入選第二屆全國畫院雙年展;作品《科隆教堂》入選深圳第三屆都市水墨畫展;作品《筆墨·建築》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等。
近年來曾在西安、北京、汕頭、深圳、瑞士、英國、法國、澳大利亞、菲律賓等地區和國家舉辦個人畫展。
中國畫作品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匯報》、《美術》、《美術觀察》、《收藏》、《中華兒女》等報刊雜誌發表介紹。曾被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西安電視台等媒體拍攝專題介紹其藝術成就。被評為新世紀陝西文化界十大傑出新聞人物。
中國畫作品曾被中國美術館、國際藝苑、中南海、國務院僑辦、解放軍總政、中國駐英國、澳大利亞使館、陝西國賓館、山東東山國賓館、北京大學、西北大學、全國第四屆城運會、中央文史館等機構收藏。另有多幅作品被個人收藏。
出版有《戴希斌畫集》、《戴希斌精品畫集》、《戴希斌專集》等。論文《讓中國書畫教學體系走上網路》等10多篇分別在《光明日報》、《中國文化報》、《文化藝術報》、《西北美術》等報刊發表。
評價
他是一位學者,更是一位畫家,曾經還是美院的副院長。他為人很厚道、臉上總是掛著和善的笑容。在他的家裡沒有沙發,來客可以圍著大大的畫案坐在古董凳子上聊天,欣賞主人牆上的山水畫。他就是嚴謹有隨和的全國著名山水畫家戴希斌先生。坐在畫室里,戴希斌先生很少談自己的山水畫。他喜歡聊聊他的收藏,聊聊和藝術無關的話題。其實,心如明鏡的戴希斌靈魂深處有一個密閉的空間是不用語言和人交流的,他的畫已經將他鮮明的藝術觀點完全表達。綜觀他的山水畫,他描繪的多為秦嶺、終南、巴山、渭水,這是一片淋漓的水墨世界、這是一個恬淡悠遠的境界。也許是戴希斌心中對世界的期待過於完美,所以他繪畫傳統筆墨多於風格轉變。他並沒有營造一個險峻、怪石林立的世界,他總是在抒發對自然、對心靈最美麗情感的呼喚,這種呼喚表達得平靜又自然而然,沒有聲嘶力竭的憤怒、也沒有叱吒風雲的驚異,沒有譁眾取寵、沒有絕世獨立……但是,戴希斌先生的山水絕對不是景物的再現,他更多時候被人們看作是學院派山水畫和文人山水畫的結合之作,似一股清流灌溉著西北畫壇炙渴的藝術土壤。
成就
近年來他的歐洲寫生和創作備受藝術圈內關注,戴先生曾兩次赴歐洲考察、寫生、辦展覽。在法國、義大利、德國等11個國家共寫生200多幅、習作70多幅、攝影700多幅、筆記3萬餘字。他用傳統的筆墨,中國畫的意念和個人獨特的視覺,成功地用純墨黛色描繪了歐洲風光和建築。回國後他在西安美院舉辦了在歐洲寫生匯報畫展,被譽為“新的突破,更高的起點”。在歐洲寫生的基礎上戴先生相繼創作了許多大幅作品。如《煜煜塞納河》入選全國首屆畫院雙年展;《銀色》入選陝西國畫院中日交流畫展;《科隆教堂》入選第三屆深圳都市水墨畫展;《筆墨·建築》入選第十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科隆教堂》這幅作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戴希斌歐洲之旅中留下的經典傳世作品,業內不少人士關注著這幅作品。畫面的科隆教堂矗立在煙雨朦朧的萊茵河畔,教堂原本的宏偉、高大在畫家筆下顯得平易近人了許多,萊茵河畔的煙雨也讓中國人感到了熟悉的江南小鎮陰雨綿綿的氣息。正是一幅戴氏特有中國山水版《科隆教堂》拉近了東西方藝術的距離,讓所有欣賞者感受到戴希斌博大的藝術心胸……
戴希斌先生長期堅持在生活中寫生的理念。他走遍了黃河上下、大江南北,他信奉生活在大自然是藝術創作的源泉。他的甘南、西藏、新疆、四川、太行、陝南、陝北寫生作品既是生活素材的積累,又是人生的歷練。他曾心平氣和地說:“生活的閱歷、藝術的實踐能使一個人境隨心轉。”他不僅寫下了歐洲藝術之旅的精彩隨筆,還寫下了謳歌鄉土人情的文章《蜂豐歇樹呦》,弘揚民族文化傳統的《瓷都行》等篇章。創作了許多大幅優秀作品,《通向高塬》、《金沙江虎跳峽》、《扎西德勒》、《金色的回憶》、《中華魂》、《紫陽老街》、《老房子》等,這些作品也成了戴希斌先生藝術生涯的見證和人格魅力的體現。去年10月,戴先生又約友人一起赴瓷都景德鎮畫起了高1.83米的大幅瓷板畫《福山有居》,此舉被人稱頌創下黃土高原風光首登青花瓷的先河,入古出新,被景德鎮人譽為長安精神。
事業
戴先生總是不斷鑽研山水繪事,在一草一木中寄託自己的情思。在未來的藝術實踐和社會實踐中,願戴先生創作出更多、更新、更美的佳作。
照片
人物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