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群是二戰時候德軍的一種戰鬥編組。
它不是正式的編組,是在戰鬥中根據各種需要從各個部隊抽調不同的兵種單位而構成的。
在《一個民族的興衰》中,提出“一隻軍隊的存亡決定於他的步兵”,這句話雖然有些偏激,但放在二戰德軍身上卻頗有道理,高素質的步兵一直是德軍的寶貴財富。
在閃電戰盛行的那個年代裡,步兵不僅僅要和敵人的步兵作戰,還要對抗坦克,飛機等等。步兵只有在配備新式武器的情況下才能滿足當前的作戰需要,這些武器包括:炸藥、反坦克地雷、手雷、步兵炮、高射炮、反坦克炮等等。與此同時,團級步兵單位的指揮官開始直接指揮配屬野戰炮作戰,因為現代戰爭的快節奏已經讓那些分散配屬在步兵團和炮兵團的兩個兵種很難協同作戰。也正是為了應對戰爭形式的變化,步兵旅或步兵團逐漸演變成一支由各個兵種合成作戰的小單位,甚至還有一些編制更小的單位也發展成為了能夠獨立執行多種作戰任務的“小規模諸兵種合成作戰單位。”這些編制逐漸衍生出一個新的軍事術語:“戰鬥群”此類作戰部隊的任何一個子單位都必須由若干單位混編形成。
在一戰及一戰之前的戰爭中各個兵種都有嚴格的劃分,如“步兵”、“炮兵”、“騎兵”、甚至“機槍兵”等等這是因為當時的軍事技術限制,導致戰爭節奏比較慢,在中世紀的攻防戰中經常要幾個月的時間。再往前說,以前的軍事編制根本沒有,全都是一群人在雙方混戰,直到勝利者出現,而採取兵種劃分和軍事編制,正是科技進步和戰爭形式發生變化才形成的,這樣一直到一戰後期。
隨著軍事科技的進步導致戰爭節奏加快,原有的嚴格兵種劃分編制已經很難適應當時的戰爭形式,而一戰後期的殘酷的“塹壕戰”,使各個兵種劃分已經不是那么準確了,但還是遠遠沒有達到各個兵種協同作戰的模式,直到德國“突擊隊”的出現,才有了“戰鬥群”的雛形。
一戰時候德軍的“突擊隊”由精銳士兵組成,裝備大量自動武器和輕型火炮,形成一個個小型化的、能夠獨立作戰的編制,並且產生了相當不錯的戰術效果。
隨著二戰中戰鬥節奏的更加快速,德軍採取的就是機動學說,雖然沒有蘇聯那樣組成龐大的炮兵軍的編制,但德軍支援炮兵的機動性是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這就使得德軍的步兵和炮兵很難劃分開來,再加上工兵、裝甲兵等採取一系列支援步兵作戰的模式出現,“戰鬥群”便應運而生了。
“戰鬥群”雖然是小型化的軍事編制,但實際編制中卻沒有人數上的限制,很多都是臨時為了滿足當時戰爭需要組建的,編制有大有小,有些多達上萬人,有些僅僅三、五個人,典型如“派普戰鬥群”、“迪特里希裝甲集群”、“庫爾蘭戰役集群”、還有戰爭後期的“反坦克獵殺小組”都是屬於這類。
戰鬥群在二戰的中後期被德軍廣泛的使用,戰鬥群往往成為德軍的突擊矛頭或救火隊。最典型的如阿登戰役時候的派普戰鬥群,派普戰鬥群下轄下轄SS第1裝甲團1營,SS第2裝甲擲彈兵團3營,SS第501重裝甲營,SS第1裝甲炮兵團2營,SS第1裝甲工兵營3連,此外空軍的第84高炮營也歸他指揮,幾乎集中了黨衛隊第1“阿道夫·希特勒黨衛隊警衛旗隊”裝甲師的大部分精華!SS第1裝甲營的4個裝甲連都配備了滿編的17輛Pzkpfw-Ⅳ型中型坦克或者豹式坦克,德國國防軍第501重裝甲營滿編45輛虎王坦克。這支戰鬥群共有官兵約5千人,坦克117輛,裝甲車149輛,6門150毫米火炮,18門105毫米火炮,以及38門高炮。這的確是一支非常強大的突擊力量。因為集中精銳組成突擊力量,故派普所部也成為阿登戰役中SS第6裝甲集團軍中突擊的最遠的部隊,也是莫德爾元帥寄予厚望的部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