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機史略

戰鬥機史略

噴氣式戰鬥機──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 此後,蘇聯米格─19戰鬥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鬥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

戰鬥機

戰鬥機史略戰鬥機史略
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的1914年10月5日,法國飛行員約瑟夫·弗朗茨和路易·凱諾駕駛瓦贊式雙翼飛機從前線偵察歸來,途中遭遇德軍飛機,法機上安有哈奇開斯機槍,而德機上只有一枝來復步槍。凱諾用機槍擊中德機,起火墜落。這是首次飛機與飛機之間的空戰,所使用的是執行偵察任務的飛機,機上的槍械也不是專為空戰而設計安裝的,使用不方便,所以還不能稱為是戰鬥機,法國於1915年初製造的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裝有一挺霍奇斯基步兵用機槍,並裝有一種由雷蒙·索爾尼埃發明的叫作偏轉片的裝置。這個裝置可使沿飛機縱軸安裝的機槍射出的子彈在碰到螺旋槳葉時會被偏轉過去。正是偏轉片系統使莫拉納─索爾尼埃L型飛機真正具有了空戰的能力,使其成為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戰鬥機。法國的羅朗·加羅斯1915年4月1日駕駛該機對準一架德軍飛機飛去,一舉將其擊落。幾天內,加羅斯就取得了擊落敵機5架的戰績,成為世界上第一個 “尖子飛行員”。但加羅斯4月18日因飛機故障而降落在德軍占領區,他本人被俘,偏轉片系統的秘密也被德國人獲得。為德國工作的荷蘭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對其進行仿製和改進,研製出了斷續器系統。使機槍能夠通過槳葉間隙進行射擊,而不會擊中槳葉。使用這種系統的第一種戰鬥機是福克E3型戰鬥機,此後這種設計為眾多戰鬥機所使用。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戰鬥機大多是木結構、外包布蒙皮的雙翼機,起落是固定的,不能收放,最高飛行時速僅有200公里左右。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戰鬥機發展為單翼全金屬結構,飛行時起落架可收起,以減少阻力,機內裝有無線電通信設備,飛行時速 也提高到600─700多公里。

噴氣式戰鬥機

噴氣式戰鬥機──世界第一架噴氣式戰鬥機是由德國於1939年首先研製出的。安裝有德國的科學家馮·奧亨研製的噴氣發動機的He─178型飛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噴氣式飛機。該機於1939年8月27日首次試飛。最早投入批量生產並轉變被部隊的噴氣式戰鬥機是英國的“流星式”戰鬥機和德國的梅塞施密特ME-262型戰鬥機。Me-262首次試飛在1942年7月18日,時速達850公里,這比當時所有活塞式戰鬥機要快得多。1943年11月,希特勒觀看了這種飛機表演後說: “我們總算有了可以用於閃電作戰的轟炸機了!”而堅決不同意將其作為戰鬥機使用。直到1944年秋天,Me─262才得以作為戰鬥機投入使用。儘管Me-262取得了輝煌的戰線,但它已不能挽回納粹德國的敗局了。

超音速戰鬥機

由美國北美航空公司於1949年研製成功的F─100是世界上第一種具有超音速平飛能力的戰鬥機,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倍。此後,蘇聯米格─19戰鬥機也在1953年的試飛中突破音障,最高時速為音速的1.36倍。60年代,美、蘇、法等國又研製了最大的時速為音速2倍以上的戰鬥機

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

世界上第一種垂直/短距起降戰鬥機是由英國霍克·西德利公司於1966年研製成功的 “鷂式”戰鬥機,該機從1957年開始研製,機上裝有一台 “飛馬”型渦輪風扇噴氣式發動機,兩結噴口對稱置於在兩側,噴口可轉向後,飛機向前飛,噴口向下,噴氣產生升力,使飛機策垂直,短距離起飛和在空中懸停。這種飛機甚至可在空中實現向後和橫向的移動,具有極高的機動靈活性。 “鷂”式飛機可大大減少對跑道的依賴,提高作戰部置的靈活性。在1982年發生的英國─阿根廷之間的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國艦載的 “海鷂”式戰鬥機面對數量比自己多一倍、速度比自己快一倍的阿空軍法制 “幻影”III型戰鬥機,依靠優異的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取得了12 :0的戰線。

變後掠翼戰鬥機

世界上第一種變後掠翼戰鬥機是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於1965年研製成功的F─111。亞音速和超音速飛機大部分採用大後掠角的機翼,這種機翼和平直機翼相比,更有利於高速飛行,但低速飛行性能不好,轉變半徑大,起飛和著陸滑跑距離比較長。於是,有人開始研究能在飛行時改變機翼的後掠角度的飛機,著陸和低空飛行時呈平直翼型,在高速飛行時呈後掠翼或三角翼型,較好地解決飛機低速和高速飛行性能的矛盾。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就已進行了這項研究。美國戰勝並占領德國後,在此基礎上於1948年開始變後掠翼飛機的技術試驗。F─111就運用了上述技術成果。此後,蘇聯的米格─23戰鬥機、美國的F─14戰鬥機和英國、德國、義大利聯合研製的 “旋風”式戰鬥機也採用了變後掠翼技術。

戰鬥機史略戰鬥機史略

截擊機

截擊機是戰鬥機的一種,它的特點是有快速反應能力,不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在接到警報後能立即起飛,迅速爬升、加速飛臨指定空域。由於被截擊對象(如轟炸機、偵察機等)機動能力不強,並且為及時發現和準確擊落目標,現代截擊機裝有複雜的截擊雷達,配備威力較大的空對空飛彈,因此專用截擊機一般比較笨重,格鬥性能較差。

在早期,截擊任務是由普通戰鬥機來完成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了夜間截擊轟炸機,1941年8月德國在原先的雙發動機的重型 戰鬥機Me─110和雙發動機的轟炸機Ju─88上安裝截擊雷達,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夜間截擊機。

50年代後的截擊機強調要飛得快、飛得高,武器以空對空飛彈為主,有的甚至取消了機炮。70年代後,在新一代戰鬥機上都裝有先進的雷達和引導設備,其速度、加速性、機動武器威力也遠遠超過笨重的截擊機,能更好地執行截擊任務,所以各國如今已不再發展新的專用截擊機。

隱身戰鬥機

隱身”戰鬥機並不是肉眼看不見的飛機,而是在飛機的外形、塗料等方面作了特殊處理,使用於對空警戒的雷達、紅外等現代探測裝置難以發現的飛機,這種戰鬥機可隱蔽接近敵人,達到出其不意攻擊敵機的目的。目前許多先進的戰鬥機已採用了一些抑制雷達波反射和自身紅外波輻射的技術,實現了部分的 “隱身”效果,而世界上第一種真正的隱身戰鬥機是美國目前正在研製的F─22型戰鬥機,它將在下個世紀初裝備美國空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