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村橋

不過,當地村民言必稱“我們戚村”,因為浦江方言的“赤村”和“戚村”同音,而且他們也以此強調自己是戚繼光的後代。 1986年,為了向上級申報紅色革命老區並紀念那段光輝歷史,經批准村名由“戚村”改名為“赤村”。 從此,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根據地,戚村國小也改名為“赤村完小”,但是村民的身份證上的地址卻一直沒有改過來。

戚村橋約有200多戶住戶,原先大多數村民姓戚,後因金、陳、謝等姓氏遷入,戚姓遷往一兩公里外的上戚、中戚和下戚3個小村,後來合稱黎明村,形成了140多戶人家的戚姓大村。
戚村黨支部書記陳鳳丹說,解放初期,戚村是鄉政府所在地,方圓12個行政村統稱戚村鄉,後來撤鄉時,併入黃宅鎮,並一度被以訛傳訛寫為“赤村”。不過,當地村民言必稱“我們戚村”,因為浦江方言的“赤村”和“戚村”同音,而且他們也以此強調自己是戚繼光的後代。
村莊的改名風波
戚村橋遠離浦江縣城,又有崇山峻岭遮擋,抗日戰爭時期前曾有一支新四軍部隊駐紮在此,長期從事革命活動。1986年,為了向上級申報紅色革命老區並紀念那段光輝歷史,經批准村名由“戚村”改名為“赤村”。從此,這裡成了遠近聞名的紅色根據地,戚村國小也改名為“赤村完小”,但是村民的身份證上的地址卻一直沒有改過來。
麻煩便從此接踵而至,村里誰要入黨、結婚或辦理其他登記手續,鎮上、縣裡的工作人員都會發現村里開的證明和當事人身份證地址不符。於是,當事人只好一遍遍地解釋。解釋不通,只得再跑一個來回,重新開份證明。
20年多後的今天,村民們越來越感覺“赤村”村名和該村的人文歷史名不副實帶來的麻煩。去年年底,許多村民向上級組織寫聯名信要求改回原來的村名。前不久,村辦公樓門口掛了兩塊新牌子,村“兩委”已經將它漆上鮮紅的“戚村”兩字。
從村委會所在地戚村橋到上戚的短短兩公里路,有很多和戚氏有關的地名。比如這裡還有一個和平水庫,當地人稱之為“戚家湖”,附近的山則叫“戚家山”。記者到訪當天,幾個村的戚姓老人圍坐在一起,他們都為自己是戚繼光後代而自豪,並紛紛旁徵博引地向記者講述著先賢的往事。
該村是革命老區,國小的名稱叫赤村完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